从戏台到街头:探寻邕剧的存续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24 21:4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韦汶静   阅读 609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4日讯(通讯员 韦汶静)在多元文化交织碰撞的当下,传统戏曲艺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邕剧,作为岭南文化的璀璨明珠,承载着南宁地区深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2025年7月4日至6日,广西师范大学邕韵新唱队深入邕剧传承现场,用三天时间记录了这项非遗的生存现状,尝试破解传统戏曲与现代生活的连接密码。调研团队的足迹遍及南宁博物馆、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新会书院和广西民族剧院,通过实地观察、深度采访和亲身体验,揭开了邕剧在当代社会中的存续困境与独特魅力。

7月4日,调研团队在南宁市区集结,开启了这场文化探寻之旅。队员们一致认为,要理解邕剧的传承密码,必须先摸清其在城市中的分布脉络。他们聚焦新会书院、广西民族剧院、南宁博物馆及三街两巷等核心场所,这些地点不仅是邕剧的历史载体,更是现代传播的窗口。当天的行程虽以准备为主,但团队已初窥邕剧的“边缘化”处境。在三街两巷的街头,队员们随机询问路人,得到的反馈揭示了邕剧在公众记忆中的褪色——它曾是生活的调味剂,如今却成了少数人的怀旧符号。团队初步意识到,邕剧的传承危机源于传播断层:中老年人尚有模糊印象,但年轻一代和外来游客几乎一无所知。这种认知鸿沟,成为后续调研的核心线索。

图为团队成员规划行程

7月5日,调研团队先后来到新会书院、广西民族剧院、南宁博物馆和三街两巷。清晨,队员们首先来到新会书院和广西民族剧院周边。这些古建筑群,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仿佛在诉说着邕剧的辉煌往昔。团队观察发现,书院外墙斑驳,剧院虽经修缮,但人流量稀少。与附近居民交流时,更进一步折射出邕剧演员队伍萎缩的现实——艺术中心资源向粤剧倾斜,邕剧沦为“配角”。

转至南宁博物馆,队员们被馆藏的邕剧脸谱及唱段深深吸引。团队在馆内随机采访了游客,结果令人忧心:即使是本地游客对于邕剧也不甚了解。


图为南宁博物馆内邕剧脸谱

下午,团队移步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这里是南宁的“文化客厅”,但邕剧元素寥寥。7月6日,调研高潮在新会书院上演。团队早早入场,观看邕剧经典剧目《打神告庙》。演出中,演员们真刀真枪对练,武戏刚劲有力,文戏情感饱满,台词融入南宁方言,通俗易懂。然而,现场观众人数较少,且中老年人占八成,年轻人寥寥。演出后,团队专访了剧团演职人员,从中了解到“邕剧演员少,排片每周仅1-2场,远少于粤剧。艺术中心里,演员大多投身粤剧,因为市场更大。”但他强调:“我们正培养年轻演员,邕剧的特色是‘文武并重’,动作表演为主,台词精简,这适合短视频时代。”对比粤剧,演员分析到“粤剧重剧情对话,邕剧重动作张力。比如《打神告庙》中,五色真军器的对打,是独一无二的视觉冲击。”

图为团队成员与邕剧演员合照

三天的调研,团队梳理出邕剧的核心挑战:公众认知度低、演员规模有限、传播渠道单一。同时,团队明确了其独特优势:语言接地气(南宁方言为主,粤化轻)、表演风格雄壮(真刀真枪的武戏)、文化根植本土(融合壮乡元素)。这些特质,是破解传承密码的关键。

通过此次调研,团队建议,传承路径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数字化新媒体传播,如开发邕剧APP或短视频,让《打神告庙》等经典片段“出圈”;二是生活化融合,在街头、校园举办互动演出,吸引青年参与。让更多人意识到邕剧的存续,不是复古,而是创新。从戏台到街头,它需成为南宁的‘城市符号’,连接历史与未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子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