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4日讯(通讯员 彭子珊)为探寻南宁邕剧历史,寻求发展路径。7月4日至6日,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邕韵新唱队在南宁市开展邕剧传承现状调研活动。团队通过走访新会书院、广西民族剧院、南宁博物馆及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实地考察、观众访谈、演出观摩等方式,深入了解邕剧的保护与传承情况,为更好提出邕剧的传承路径提供现实基础。
7月4日,实践团队召开讨论会,认真搜集相关资料,确定科学调研方案。调研地点包括新会书院、广西民族剧院等四处场所,并重点关注邕剧的演出频次、观众群体及社会认知度。团队成员设计问卷,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了解其对邕剧的熟悉程度及观看意愿。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协商调研事宜
7月5日,正式展开实地调研。首站来到新会书院和广西民族剧院,这两个地方是邕剧演出的重要阵地。在新会书院,团队成员仔细观察了书院的建筑风格,其独特的建筑风貌与邕剧传统文化相互映衬。成员们还与周边居民交流,倾听他们讲述与邕剧相关的历史故事和过往演出记忆,从老人们的回忆中感受到邕剧曾经的辉煌。在广西民族剧院,现代化的设施和专业的演出场地给团队留下深刻印象。通过与剧院工作人员交流,了解到剧院在推广邕剧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包括举办各类演出活动、开展艺术交流等。随后,团队前往南宁博物馆。馆内丰富的邕剧历史资料,如老戏服、视频记录、邕剧面具等,最为吸睛的是博物馆中设计的邕剧面具墙。该博物馆的讲解员为团队成员解说道,邕剧作为南宁市著名的非遗,不仅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财产,还是戏曲文化的精华。
在博物馆内,团队随机对路人进行采访。结果显示,本地中老年人对邕剧有一定印象,但了解程度不深;年轻群体和外来游客对邕剧大多较为陌生,并且反应假如在媒体平台上刷到与邕剧相关的作品多会忽视划走。这一情况反映出邕剧的传播范围相对较窄,公众认知度有待提高,并且受众群体较为局限,新媒体传播的方式有待改进。
▲图为团队成员在新会书院前进行合影
7月6日,调研团队来到新会书院观看邕剧演出《打神告庙》,女戏曲演员以一袭蓝衣和一双白袖进入观众眼帘,整体节奏紧凑,动作规范古雅,富有张力。演出过程中,邕剧独特的表演风格令人印象深刻。邕剧以文武戏见长,表演线条粗犷有力、风格淳朴雄壮。武戏中演员使用五色真军器真刀真枪对练,极具视觉张力。与粤剧相比,邕剧语言融合南宁本地特色,粤化现象较轻,即便不看字幕也较易理解;而粤剧方言特色更浓,理解难度相对较大。此外,邕剧以动作表演为主,台词相对精简,粤剧则侧重情节跌宕,台词量较大,多靠对话推动剧情。在本地文化艺术中心,从事粤剧、粤曲及相关乐器演奏工作的人员较多,邕剧人才相对匮乏。不过,艺术中心正在积极开展年轻戏曲演员的培养工作,为邕剧传承注入新力量。同时,团队观察到现场观众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观众数量较少,参与度相对较低,这凸显了邕剧在年轻群体中传播面临的挑战。
▲图为团队成员与邕剧演员进行合照(图左为演绎《打神告庙》演员)
此次暑期调研活动为全面了解邕剧现状提供了详实资料。后续,相关方面有望依据新媒体传播优势,配合调研结果,制定针对性措施,推动邕剧在新时代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赖思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