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大学子走近邕剧,触摸传统戏曲的温度

发布时间:2025-08-24 21:3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谢心怡   阅读 2.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4日讯(通讯员 谢心怡)2025 年 7 月 4 日至 6 日,广西师范大学 “邕韵新唱队” 聚焦邕剧这一广西地方传统戏曲的传承与传播,深入南宁市的新会书院、广西民族剧院、南宁博物馆及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开展了为期 3 天的实地调研活动,用脚步丈量邕剧发展现状,以行动助力传统文化传承。​

7 月 4 日,骄阳似火,却挡不住 “邕韵新唱队” 队员们的热情。团队成员们在南宁地图上仔细圈出重点调研场所。“新会书院是邕剧演出的重要阵地,广西民族剧院能反映邕剧在现代舞台的呈现,南宁博物馆有丰富的历史资料,三街两巷则是民间文化的汇聚地,这些地方对我们了解邕剧至关重要。” 团队负责人向队员们讲解。

图为团队成员展开讨论。何江瑜 供图

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团队明确了从环境特征、历史脉络到公众认知的调研方向,为接下来的实地调研筑牢根基。​

7 月 5 日,队员们踏入南宁博物馆。踏入邕剧展区,犹如步入邕剧的历史长廊。老戏服散发着岁月的气息,旧照片定格着邕剧曾经的辉煌瞬间,道具则静静诉说着往昔的精彩故事。馆内工作人员注意到这群求知若渴的学生,主动上前担当讲解员。她指着面前的邕剧脸谱墙介绍道:“邕剧脸谱多专角专谱。一般常用黑、红、白、绿、黄五色,有时也用蓝、灰、金等色。其色彩表现的内容,一是表明肤色,二是寓意人物特点,同时反映岭南人民的传统习俗和地方文化特色。”

图为馆内工作人员讲解邕剧由来。谢心怡 供图

正说着,队员们看到一位奶奶抱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小男孩站在电子屏前。屏幕上正播放着邕剧经典选段,小男孩目不转睛,小手还时不时比划着。队员石诗琪上前与奶奶攀谈起来,奶奶笑着说:“这孩子也不知道为啥,每次来博物馆就被这唱戏的吸引,在家也老哼唧几句,说不定以后能成个小戏迷。” 这一幕让队员们看到了邕剧传承的星星之火。之后,队员们还在馆内了解到《五台会兄》《陈塘关》等部分邕剧经典剧目的创作背景和表演特色。​

图为采访后团队成员与演出人员合影。彭子珊 供图

7月 6 日,新会书院里热闹非凡,邕剧经典剧目《打神告庙》正在上演。“邕韵新唱队” 队员们坐在观众席中,认真观察着现场氛围。只见台下观众大多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他们看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跟着哼唱几句,而年轻观众则寥寥无几。演出结束后,队员们迅速来到后台,与演职人员交流。邕剧演员赵师傅一边卸妆,一边感慨:“我们剧团现在每周的邕剧演出场次最多两场,和粤剧团比起来,规模小太多了。” 不过,他也欣慰地提到:“政府和一些文化机构已经开始重视了,我们艺术中心也在开展年轻演员培养计划,希望能让邕剧后继有人。”​

在交流邕剧与粤剧区别时,另一位戏剧演员补充道:“邕剧用的是南宁白话,本地人听起来亲切易懂,不像粤剧方言特色那么重。而且邕剧的武戏特别出彩,用的都是真刀真枪,特别有看头。” 说着,他拿起一旁的真兵器比划了几下,动作刚劲有力。​

三天的调研匆匆而过,“邕韵新唱队” 队员们收获满满。他们整理着厚厚的笔记,发现邕剧虽然面临公众认知度不高的严峻问题,但在语言、表演风格上的独特魅力,正是其传承发展的潜力所在。团队负责人谢心怡表示:“这次调研,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邕剧的价值和困境。接下来,我们会把收集到的素材整理成宣传资料,通过新媒体平台让更多人了解邕剧,为这一传统戏曲的传承出一份力。” 未来,“邕韵新唱队” 将带着这份责任与热情,继续在邕剧传承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子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