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34日讯(通讯员 黄恬曦) 7月7日至9日,安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乡村振兴科技帮扶团队奔赴合肥市庐江县,深入闸山村、连河村、永桥村,开启为期三天的科技帮扶与文化寻根之旅,以专业知识为笔,以实干担当为墨,书写乡村产业升级的崭新篇章,用青春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铿锵步伐。
聚焦牛业兴牧,夯实振兴根基
团队首日首站抵达庐江县 “村播孵化基地” —— 吉友牛养殖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长夏吉友介绍,基地依托皖中丘陵天然草场与秸秆资源,创新采用 “高校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构建起产业发展共同体,带动周边120余户养殖户走上共同致富路。实践团成员们迅速投入工作,钻进饲料仓库,精准测定玉米青贮、花生秧、发酵豆粕等粗蛋白与中性洗涤纤维指标,围绕犊牛阶段精粗比、热应激期日粮电解质平衡等专业问题,与技术人员展开热烈研讨,为肉牛科学养殖出谋划策。
图为团队观察记录牛群状态。陈纪欣 供图
随后,成员们走进直播间,化身 “乡村主播助手”,协助调试补光灯与拾音设备,精心打磨 “云养牛” 带货演练脚本。他们将专业的 “肉牛营养” 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 “网友听得懂的故事”,尝试用新媒体力量拓宽肉牛产业销售与宣传渠道,助力合作社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为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根基注入青春智慧。
赓续抗洪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次日,团队来到2020巢湖抗洪保卫战陈列馆。村党总支书记张年明担任讲解员,带领大家回溯那段惊心动魄的抗洪岁月。在陈列馆里,一张张珍贵照片、一件件实物,重现当年闸口堵渗、夜筑子堤、转移群众的震撼场景:一张被洪水泡皱的 “生死牌”,彰显着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舍生忘死的担当;一面写着 “人在堤在” 的鲜红党旗,凝聚着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陈列馆出口处,师生党员面向党旗庄严重温入党誓词,铿锵誓言传递着传承抗洪精神的坚定决心。随后,大家围绕 “如何把抗洪精神转化为乡村振兴动力” 展开微党课交流。成员们纷纷表示,要把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的抗洪基因,融入到科技服务乡村的实践中,以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决心,当好新时代兽医青年,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让抗洪精神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绽放新光彩。
品味葡香榨韵,体验产业融合
最后一天,团队走进永桥村葡萄种植区。盛夏阳光穿透连栋避雨棚,夏黑、阳光玫瑰等品种的葡萄挂满藤蔓,勾勒出一幅丰收画卷。村党总支书记胡俊峰现场教学 “V 形飞鸟架” 控产提质技术,讲解葡萄种植的科学管理要点,并热情邀请师生品鉴 “庐江阳光玫瑰”。品尝着平均糖度22以上、玫瑰香浓郁的葡萄,成员们真切感受着产业发展带来的甜蜜成果。
图为实践团队询问当地农户种植园年产量。陈纪欣 供图
品尝间隙,胡书记把一早采摘的20筐葡萄塞到大家手中,笑着说:“带回去让学校师生也尝尝咱永桥的甜!” 午后,团队转场村办油坊,参观全自动低温冷榨生产线。动医院2024级同学黄恬曦撸起袖子,积极参与实践,和工人一起把菜籽倒进料斗,全程观察压榨、过滤、灌装过程,并采集油样,准备回校做酸价与过氧化值检测,为油坊后续品质提升提供数据支持,助力菜籽油产业优化升级,探索葡萄 - 菜籽油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可能,推动乡村产业向多元化、高质量方向迈进。
图为实践团队与村支书和油坊负责人合影。陈纪欣 供图
三天里,团队成员白天进圈舍、下田头、访展馆,深入一线调研;晚上集中梳理调研报告,闸山村肉牛日粮优化方案、连河村 “红色研学 + 生态研学” 路线设计、永桥村葡萄 —— 菜籽油产业融合建议…… 一份份带着泥土芬芳、冒着机器油香的 “科技帮扶清单” 逐渐完善。大家约定,待检测报告出炉,第一时间把 “牛饲料配方”“葡萄植保月历”“菜籽油品牌故事” 送回三个村庄,让青春答卷在庐江大地上持续延伸,以实际行动诠释安农动医人的责任与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让科技帮扶的种子在乡村沃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结出乡村振兴的丰硕果实 。(通讯员:黄恬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恬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