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4日讯(通讯员 赖思宇) 在南宁的历史文化脉络中,邕剧作为地方传统戏曲,承载着独特艺术基因与民俗记忆。2025年7月4日至6日,广西师范大学“邕韵新唱队”聚焦邕剧传承传播,深入南宁新会书院、广西民族剧院、南宁博物馆及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开展为期三天的实地调研,触摸传统戏曲温度,探寻非遗新生路径。
7月4日,“邕韵新唱队”启动调研,围绕邕剧传承传播核心,聚焦新会书院(邕剧演出重要阵地)、广西民族剧院(现代舞台呈现窗口)、南宁博物馆(历史资料宝库)、三街两巷(民间文化集聚地),筛选四大重点调研场所。团队从“环境特征、历史脉络、公众认知”三维度细化方向,既要记录场所建筑风貌、功能定位,也要挖掘邕剧发展故事,还通过人群访谈摸清不同年龄、身份群体对邕剧的认知与情感。设计针对老年人的“邕剧记忆”口述调查和面向年轻人的“新媒体传播接受度”问卷,为后续解码邕剧夯实基础。
▲图为团队成员展开讨论。何江瑜 供图
7月5日,南宁博物馆邕剧展区成为首站。老戏服绣纹、旧照片扮相、道具故事,让成员沉浸式触摸邕剧历史。馆内工作人员讲解“邕剧脸谱多为专用角谱,黑、红、白、绿、黄五色为主,暗藏人物性格与民俗密码”,揭开造型艺术面纱。调研中,一位奶奶抱三岁男孩驻足电子屏前,孩子被邕剧选段吸引,小手比划,奶奶称孩子来博物馆常被吸引、在家也哼几句,这让成员看到邕剧传承火种——孩童的好奇是非遗延续的希望。
新会书院、广西民族剧院的走访,串联邕剧“现在时”。在新会书院观察建筑与演出场景融合;于广西民族剧院和工作人员交流现代剧场对邕剧传播的助力与局限。三街两巷里,成员与居民攀谈,从“过去演出挤破门”回忆到“现在年轻人听戏少”感慨,拼凑受众变迁轮廓。随机采访发现,本地中老年人对邕剧“有印象但不深入”,年轻群体、外来游客“大多陌生”,刷到新媒体内容也常划过,直指邕剧传播“范围窄、认知低、受众局限”困境。
▲图为馆内工作人员讲解邕剧由来。谢心怡 供图
7月6日,新会书院上演邕剧经典《打神告庙》,成为调研活教材。台下观众白发者居多,年轻面孔稀缺,演出间隙零星跟唱尽显老戏迷热爱。演出后,邕剧演员赵师傅卸妆时感慨“每周最多演两场,规模比粤剧小太多”,也提及“政府和文化机构开始重视,培养年轻演员”,让团队看到传承微光。与演职人员深度交流,解码出邕剧独特魅力:用南宁白话演唱亲切易懂;武戏真刀真枪极具张力;表演线条粗犷淳朴,区别于粤剧情节驱动。“邕剧语言、武戏是特色,可惜知者太少”的叹息,强化团队“为邕剧发声”的决心。
▲图为团队成员在新会书院前进行合影。彭子珊 供图
三天调研结束,“邕韵新唱队”收获笔记与对邕剧传承的深刻认知:既面临公众认知度低、演员队伍规模小挑战,又在语言、表演风格上有独特潜力。团队负责人谢心怡表示,后续会整理邕剧故事、特色,借短视频、公众号等新媒体推广,让更多人看见其魅力。年轻群体以调研解码传统、用传播激活活力,为非遗传承注入新血液,有望让邕剧在新时代文化土壤里繁茂生长。
从历史挖掘到困境洞察,再到传播规划,广西师大“邕韵新唱队”的暑期调研,为邕剧传承写下青春注脚。年轻力量与古老非遗相遇,或成邕剧突破传播壁垒、拥抱时代的新起点,让这腔南宁白话唱出的戏曲,持续在城市文化图景传唱独特韵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赖思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