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学子三下乡:播撒科学探索之种,让科学家精神扎根校园

发布时间:2025-08-24 21:1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郭文倩   阅读 7.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4日讯(通讯员 李晨冉 程蓓 解晓龙)为积极响应国家“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号召,将科学探索融入基础教育,近日,湖北工业大学“青佑之光”志愿服务团赴湖北省松滋市乐乡街道麻水小学,开展了一系列以“植物奥秘与科学家精神”为主题的特色课程。实践队以植物为媒介,通过观察、实验与故事讲述,在孩子心中播下科学探索的种子,让科学家精神在校园落地生根。

从种子萌芽启程,实践叩开科学之门

志愿者将课堂变为微型实验室。李晨冉精心准备了浸泡与未浸泡的黄豆样本,引导学生用肉眼和放大镜细致对比,观察其形态、纹理和硬度的差异。随后,通过慢放视频展示黄豆破皮、胚根萌发、胚芽伸长的完整过程,引导学生客观描述形态变化。课程还引入豆科植物的知识——从奇特的荚果形态,到根瘤菌与植物互利共生的固氮作用,再到结构精妙的豆花……将抽象知识融入具体实物。

除了观察和学习理论知识,李晨冉还引导学生亲手种植。学生们小心翼翼地接过志愿者分发的黄豆,满怀期待地将它们置于水培皿中,从此开启了每日浇水、观察、记录的日常。这也是对持之以恒与探索精神的初步培养。

图为学生正在听志愿者讲解豆科植物知识

深植知识根基,探索之手触摸绿色生命

第二堂课以“植物的结构与功能”为核心,引导学生深入绿色生命的内部世界。志愿者通过清晰的图解,系统讲解根、茎、叶、花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重点解析了“绿色工厂”——光合作用的奥秘。他们借助动态模拟,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气体交换与有机物合成的过程直观呈现,使抽象复杂的能量转换“活”了起来。

理论讲解之后,课堂迅速转向动手实践。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学生们分组设计对照实验,设置不同光照或水分条件,每天定时测量并记录植株的茎高、叶片数量等指标的变化。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他们控制变量、规范记录的科学方法,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严谨求实的实证精神,让科学思维在亲身体验中悄然生根。

图为学生向志愿者呈现其栽培的植物及萌发豆芽的生长情况

师法自然智慧,感悟科学家的灵感之源

植物不仅是研究对象,也是人类科技创新的灵感宝库。第三节课上,实践队员以“植物仿生学”为切入点,展示自然智慧如何启迪人类创新。从荷叶“出淤泥而不染”特性启发的不沾涂层,到模拟猪笼草结构所开发的高效灭蚊装置……课程生动展示了人类如何从植物的特殊结构中获取工程灵感。

教学并未止步于科学现象的简单介绍,而是着重引导学生体验“提问-观察-联想-迁移”这一完整的科学思维路径。学生们不仅惊叹于平凡草木中蕴藏的无穷智慧,也更真切地体会到细致观察与跨学科联想在创新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精神灯塔长明,袁隆平故事照亮未来征途

课程终章,李晨冉以“稻田追梦人”袁隆平院士的科研人生为主线,将整期课程所倡导的科学探索精神凝聚为一个真实而动人的榜样。她从袁隆平儿时对园艺产生兴趣讲起,回顾其在西南农学院求学及早期科研阶段,如何通过对大量水稻样本进行系统性分类、比较与数据记录,展现出非凡的严谨与耐心。

李晨冉重点讲述了袁隆平如何从一株特殊野生稻——“野败”的发现中敏锐捕捉到机遇,并以不懈的坚持推进杂交水稻研究,最终取得重大突破。配合袁隆平田间工作照片、手稿影印等珍贵素材,以及关键科研环节的细致叙述,她成功将“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探索实践、严谨方法、不懈毅力与深厚家国情怀。
课堂氛围庄重,学生们凝神静听,从袁隆平毕生奉献于农业科研的故事中,深刻感受到科学探索的价值与精神高度。

图为志愿者老师正在讲解袁隆平院士选择农学专业的动因

我们设计的‘植物科学探索家’系列课程,正是积极响应‘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的生动实践。”实践队志愿者强调,“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通过植物这一亲切媒介,让孩子们亲手实践科学方法,在观察豆苗生长、照料植物、聆听袁隆平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体悟科学家身上最宝贵的品质——对未知的好奇、对真理的坚持、对家国的担当。我们期待这些科学的种子,终将在他们心中成长为支撑未来创新的参天大树。”

青佑之光志愿服务团赴松滋实践队以植物为媒,以实践为径,在孩子们心中激荡起探索的涟漪。此次实践活动,不仅展现了植物世界的奥秘,更让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如阳光雨露般滋养着少年心志,为培养未来科技栋梁奠定基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文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5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