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今年7月-8月初,土木工程学院“数”绘抗战爱国主义实践团队聚焦南京抗战纪念地,踏访遍布烽火记忆的抗战地标,追寻永不磨灭的英雄足迹,以智能建造BIM技术为媒,构筑抗战纪念地数字模型,构建云端抗战数字纪念馆,让抗战精神焕发新的生机。
寻访抗战记忆,感悟历史回响
在南京,团队循着历史脉络,先后走访了拉贝故居、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八路军驻京办事处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云台山抗日烈士陵园等10余处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抗战纪念地。
▲图为土木工程学院“数”绘抗战爱国主义实践团队合影
▲图为同学参观,了解拉贝生平
▲图为同学们听老师讲解
▲图为同学们再八路军驻京办事处旧址的合影
▲图为2025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合影
团队成员还分赴金牛山战斗纪念碑、浦口无名烈士纪念碑、云台山抗日烈士陵园等地,在青山忠骨间缅怀抗战英烈,汲取穿越烽火、历久弥坚的精神伟力。“我们捧起的不是冰冷的建模设备,而是沉甸甸的传承使命。”正是这一路的寻访与倾听,让贾梓涵等团队成员对“抗战记忆数字建模行动”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的实践不仅仅是简单数字建模,而是一场触及灵魂的思想淬炼与精神洗礼。
数字孪生抗战地标,构建南京云上抗战版图
无人机绕着云台山抗日烈士陵园的阶梯、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的走廊、航空烈士纪念馆的弧形碑墙、拉贝故居的西式砖木楼梯、红色李巷李氏宗祠的天井、金牛山战斗纪念碑的坡地——这些抗战地标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在点云3D扫描技术的“慧眼”下,被赋予了数字化的永恒生命。
完成数据采集后,团队充分发挥智能建造技术优势,运用BIM技术,对抗战纪念建筑精细化三维重建与结构还原,不仅完整呈现了建筑的门窗尺寸、屋面坡度等构造特征,更精准还原抗战烽火印记和英雄史诗,实现了建筑遗产的数字化存档。为扩大传播范围,团队同步设计开发“云端抗战数字纪念馆”微信小程序雏形,整合模型成果、讲解内容与影像资料,构建线上展示平台,让公众沉浸式回望抗战历史,探寻精神伟力。
▲图为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模型
▲图为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旧址模型
▲图为红色李巷李氏宗祠模型
▲图为金牛山战斗纪念碑模型
▲图为拉贝故居模型
▲图为八路军驻京办事处旧址纪念馆模型
▲图为云台山抗日烈士陵园模型
“云端抗战数字纪念馆”微信小程序雏形
赓续伟大抗战精神,数字宣讲浸润社区
在“抗战记忆数字建模行动”进入尾声之际,团队步履不停,走进社区,用行动传承伟大抗战精神。7月29日,团队成员来到南京凤游寺社区等地,为小朋友们带来别开生面、润物无声的南京抗战纪念地寻访分享。
团队成员利用PPT展示了团队制作的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拉贝故居及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旧址等纪念地的三维数字模型,并操作演示模型的旋转、缩放功能;团队成员还分享了在抗战纪念地的寻访见闻。小朋友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活动,他们对抗战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明白了“强国有我”的历史使命。
▲图为社会主义服务团与小朋友们的合影
▲图为社会主义服务团在讲解
从坚定步伐丈量抗战足迹,到云端建模传承民族记忆,团队完成了一场“抗战记忆守护之旅”。数字建模之上,流淌的是滚烫的传承血脉,是青春信仰与家国情怀交织绘就的抗战记忆云图。
▲图为南京工业大学2025暑期社会主义实践服务团合影
供稿:土木工程学院“数”绘抗战爱国主义实践团
高耀远、游艺林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姜仕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