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能听懂”到“用得好”:国家通用语言赋能乡村振兴的青春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24 20:2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代雲、刘勋亚、尚雨琪   阅读 9.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4日讯(通讯员 代雲、刘勋亚、尚雨琪) 为积极响应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号召,助力乡村振兴与基层语言文化建设,荆州职业技术学院 “3He”文化旅游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刘勋亚在完成暑期学堂支教任务后,主动将推普实践延伸至家乡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调关镇披甲湖村,通过“政策宣讲+场景应用+精准服务”的创新模式,为基层语言文化建设注入青春活力。

政策领航:村委会里的“推普课堂”

“语言规范是乡村振兴的'文化纽带。”返乡首日,刘勋亚便带着《普通话宣传手册》走进披甲湖村村委会,以"普通话与乡村振兴"为主题与村干部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她结合在八岭山镇暑期学堂的实践经验,通过方言与普通话对比演示、互动问答等形式,向村干部们解读语言规范的重要性。交流过程中,村干部们朗读乡村振兴政策文件,刘勋亚在旁做着标记,遇到易混淆的“n”“l”“平翘舌”,就用手机播放标准读音对比并将政策术语提炼为“语音记忆点”,强化发音准确性。经过学习,村支书用更为规范的普通话完成向镇政府的工作汇报,他挂断电话后感慨:“以前出去开会,总怕因为普通话不标准导致别人听不懂,现在向政府汇报工作能把自己的意见说得分外清楚,腰杆都直了!”

▲图为刘勋亚与村干部一起强化易混发音

场景赋能:农家乐里的“标准服务”

针对家乡正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情况,刘勋亚将推普实践与乡村经济深度融合。她走访3家农家乐进行调研,设计“双语对照表”,从迎宾问候、菜品介绍到应急沟通,梳理出50余个高频服务场景用语规范。

“比如游客问‘这道菜辣不辣’,不能只回答‘有滴嘎辣’,而要说‘这道菜是微辣口感,如果您不能吃辣,我们可以为您调整做法’。”在“迎客来”农家乐的培训现场,刘勋亚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纠纷场景:一位游客因方言误解对菜品分量不满,服务员用规范用语耐心解释后,游客不仅消除了误会,还追加了两道菜。

▲图为刘勋亚与农家乐老板研究“双语对照表”

温情服务:社区广场上的“全民推普”

傍晚的社区广场上,刘勋亚的推普课堂总被围得水泄不通。45岁的菜农李阿姨举着手机录音:“原来‘红苕’普通话要说‘红薯’,‘苞谷’要说‘玉米’!”,隔壁68岁的张爷爷跟着学唱《健康操口诀》,孙子在旁边拍手纠正发音。针对中年群体,刘勋亚设计“方言-普通话对照购物清单”“直播带货话术课”;为老年人定制“防诈宣传三句半”、“养生顺口溜”。“现在买菜能和摊主砍价,还能教孙子背古诗!”李阿姨的反馈道出共同心声——语言桥梁正让不同年龄的乡亲们走得更近。

▲图为刘勋亚陪张爷爷边运动边唱《健康操口诀》

“推普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文化认同的构建过程。”刘勋亚在实践日志中写道。从村委会的政策解读到田间地头的日常交流,从农家乐的服务升级到社区广场的温情互动,她用青春脚步丈量语言扶贫的深度,以创新实践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据悉,其团队入选了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重点团队,接下来,他们会继续在全国8个乡村点亮推普星火,用青春语言绘就乡村振兴的“同心圆”,让标准普通话成为连接城乡、沟通代际的文化纽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尚雨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1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