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实践路径,体悟农业技术应用与生产经营模式创新的基层落地成效,2025年8月22日,中国海洋大学“沂”起前行实践团队前往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垛庄镇桑园村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本次实践,团队以桑园村村委会为核心调研阵地,桑园村党支部书记王立良同志和驻村书记魏善辉同志对实践团进行了热情的接待。
访谈书记探村情,蜜桃产业绘蓝图
在桑园村村委会,团队与王立良书记展开深入交流。他系统介绍了村庄产业结构和蜜桃种植现状,让团队成员对这片土地的发展脉络有了清晰认识。据其介绍,桑园村地区主要为山地丘陵,主要发展果树种植,目前有板栗、蜜桃、山楂、苹果等水果,种类丰富。小农户大多自主经营,村里部分合作社已实现水肥一体化、病虫害防治一体化等新型管理,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另外,村民也依靠电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方式,助力农产品销售往全国各地。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王立良书记
在王书记的话语中,团队也认识到桑园村当前面临多重发展难题,如集约化经营基础薄弱、老龄化较为严重,并且种植投入基本依赖农户自身,社会资本因“无好项目、回报难”不愿投入。谈及未来规划,桑园村将在政府的支持与年轻一代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尝试发展更多样化的农业。
图为实践小队与王立良书记合影留念
走访田间察实况,古树新枝话传承
实践团跟随魏善辉书记走进村庄实地调研。从蜿蜒的山路到古老的栗子树,从整齐的桃园到热情的村民,一幕幕生动画面让成员们真切感受到桑园村的自然风貌与人文底蕴。村中间是一条五六米宽的小路,村民们主要就靠此路运送水果到山下的市场。村民们的房屋、菜园和各种种类的果树集中在道路两侧。
图为魏书记带领实践小队成员走访
随后,魏书记带领实践团参观了一棵至少有200年树龄的栗子树。魏书记提到,古树的保护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这棵老栗子树,不仅展现了目前桑园村板栗产业的蓬勃发展,更代表着这个地区独特且悠久的农业文化。同时,1941年大青山战役时,八路军受伤的战士曾被抬到村内战地医院救治,为胜利突围提供了后方支持,因此桑园村也具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图为200年树龄的栗子树
一路上,魏书记和村民们不断交谈,团队成员也受到了村民们的热情招待。路途中偶遇的送货师傅大方地送成员一人一个蜜桃,蜜桃个头大,脆中带甜,皮薄多汁;和蔼的奶奶热心把成员们领进院中,提供清水并搬来板凳供大家歇脚。八月的夏日虽有些炎热,但是团队成员们的心中却像沁了山泉水一般甘甜和清凉。
图为与路遇的送货师傅热情交谈
对话归雁悟初心,青年创业展担当
实践团队还有幸与返乡创业的青年代表李大哥面对面交谈。他扎根乡土、诚信经营的故事,正是“四雁工程”中“归雁”群体的真实缩影,令人感动亦振奋。李大哥衣着朴素、言语实在,透着庄稼人的淳朴憨厚。作为“归雁”人才,同时也是一名党员,李大哥经营着以蜜桃种植为核心的家庭农场。他坦言,自家种着不少桃树,还主动收集村民的蜜桃,统一对接外地卖家。他的信誉让他在村里积累了好口碑,成了留乡创业的好榜样。
图为与返乡创业青年代表李大哥交谈
通过此次深入桑园村的实践调研,实践团队不仅亲眼见证了蒙阴蜜桃产业的蓬勃发展与独特优势,也真切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桑园村以其丰富的物产、淳朴的民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出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然而土地分散、老龄化加剧等问题,仍是制约其进一步升级的现实瓶颈。值得欣喜的是,在政策引领与人才回归的双重推动下,桑园村正逐步探索出一条融合现代农业技术、电商渠道与文旅潜力的发展新路。像李大哥这样的“归雁”青年,不仅为村庄注入了新鲜血液,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在政府、企业、村民与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桑园村必将走出一条更具韧性、更富活力、更可持续的振兴之路。实践团也将把此次实践中收获的宝贵经验与真实感悟,转化为未来学习与科研的动力,努力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供稿 中国海洋大学 姜润语 郝珊 王焱 万子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姜润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