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4日讯(通讯员 李祉澔)2025年7月至8月,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空中交通管理学院“马兰花开”志愿宣讲团赴四川省成都市、湖南省邵阳市、甘肃省兰州市、湖北省襄阳市开展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及带队老师合影。
2025年7月6日,团队赴成都市天府新区福兴街社区开展宣讲活动。此次活动针对6-12岁青少年特点,以情景剧还原邓稼先隐姓埋名、钱学森归国攻坚的感人事迹,孩子们在纪录片中感悟科学家赤忱报国情怀。团队同步结合民航专业背景,播放国产大飞机C919及神舟飞船影像,阐释历史精神对当代航天的奠基作用。
本次宣讲获社区高度认可,社区副书记称赞"将宏大的两弹一星精神讲得生动可感"。
▲图为团队成员杨嘉伟带领孩子们观看两弹一星主题纪录片。
2025年7月14日,团队成员屈铭隽、康伦豪赴邵阳市邵阳县第七中学开展活动。活动深度挖掘邵阳籍功勋科学家姚桐斌事迹,面向62名师生讲述其主持长征火箭材料研制的感人生涯。
重点阐释姚桐斌带领团队突破材料困局的过程:面对国外技术封锁,他亲自熔炼高温合金坩埚,在戈壁滩反复试验上万次,终使火箭耐高温涂层性能提升300%。
该校老师高度评价:“以乡土科学家为镜,让航天精神具象可感。”未来将建立“姚桐斌纪念角”,定期开展耐高温材料创新实验,组织学员赴材料研究所研学。薪火不熄,材料永固。姚桐斌“甘为航天铺路石”的精神将在新一代心中长存。
▲图为团队成员屈铭隽、康伦豪与学生合影。
2025年7月18日,团队成员李飞洋、陈吉宝前往兰州市榆中县第七中学开展宣讲活动。本次活动面向该校45名学生,通过讲述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的感人事迹,生动诠释了“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刻内涵。
宣讲过程中,团队成员重点讲述了郭永怀、王淦昌等科学巨匠的奉献故事。讲述郭永怀先生为守护国家重要资料壮烈牺牲的故事,回顾王淦昌先生隐姓埋名十七载,将全部生命投入核事业的经历。
这些真实的历史故事,让抽象的“两弹一星”精神变得可感可触、可学可做,深深烙印在学子心间。宣讲者强调,“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崇高境界,不应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应转化为青年一代的实际行动,无论是课堂上的潜心钻研,还是社会实践中的点滴奉献,都是对先辈精神最切实的传承。
宣讲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学生们表示,科学家们在戈壁荒漠的艰苦卓绝中奉献青春、用血肉之躯点燃民族希望的光辉历程,将成为激励自身砥砺奋进的强大动力。活动旨在引导青年学子铭记“两弹一星”功勋的伟绩,从中汲取精神养分,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血脉,立志在属于自己的时代洪流中,书写无愧于先辈、无愧于民族的青春答卷。
▲图为团队成员陈吉宝为学生讲述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过程。
2025年8月2日,团队成员申文哲赴襄阳市儿童福利院,为孩子们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两弹一星精神宣讲。活动面向院内20名儿童,以精心设计的互动形式,将科学家精神具象化,在充满童趣的氛围中播种爱国情怀与科学梦想。区别于传统宣讲,志愿者创新采用了贴合儿童认知的方式诠释“两弹一星”内涵—每个孩子都是星辰。活动现场,蓝色背景板逐渐被孩子们亲手粘贴的闪耀星光贴纸覆盖,红色标语的光辉与纯真童颜交相辉映,营造出温暖而振奋的氛围。
面向特殊儿童群体,精神宣讲的核心在于转化为可感知的温度与互动体验。活动现场,团队正在着手开发无障碍科普动画系列,旨在以更直观、易理解的方式,将科学知识、国家成就和先辈的奋斗精神传递给每一位孩子,确保所有孩子都能平等地‘拥抱星辰’,在心中播下探索与担当的种子。这份承诺,旨在照亮更多身处“阴云”下的特殊孩子。活动的尾声,全体20名孩子整齐地比出象征胜利的“V”字手势。这不仅是简单的动作,更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以此无声却充满敬意的方式,向当年隐姓埋名、无私奉献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们,传递一份跨越时空的崇高敬礼。
▲图为团队成员申文哲与福利院孩子们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祉澔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