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4日讯(通讯员 罗泽延、辛秀) 2025年7月22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薪火传承”社会实践队走进江苏南京。实践组员开展了走进横山新四军革命纪念馆,盛夏的阳光仿佛被松涛过滤,只剩肃穆与清凉。序厅里,一座持枪冲锋的铸铁新四军战士像迎面矗立,枪尖直指苍穹,像在向今天的人们发出无声的口令。实践组员放慢脚步,耳边似响起七十年前的悠远号角。
▲图为傅文佳供图
在横山新四军旧址,青瓦土墙的院落里。实践组员们看到了,生锈的步枪、泛黄的军号、斑驳的作战地图静静陈列。讲解员指着一间不足十平米的茅草屋说:“这是当年新四军的指挥部,寒冬腊月里,战士们就着油灯研究战术,棉被上满是补丁,却没人喊过一声苦。”墙上“誓死保卫家园”的标语虽已褪色,却依然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决绝。
最令实践组员们动容的是展柜里的一双草鞋,鞋底磨穿了三层,鞋帮上还沾着血迹。这是一位通信兵留下的,战士在传递紧急情报时遭遇敌人伏击,身中数枪仍坚持爬完最后三里路,直到把情报塞进战友手中才倒下。正是这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让这支穿着草鞋的队伍在绝境中踏出了胜利之路。
史料厅的灯光幽暗,像刻意把时空拉回1943。玻璃柜里,一件打满补丁的灰色军装静静躺着,领口还留着暗褐色的血迹。讲解员说,这是刘别生团长在横山反“扫荡”时穿的。盯着那补丁,忽然想到“青春”二字——原来青春可以不是抖音里的滤镜,而是补丁上密密的针脚,是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的决绝。
▲图为傅文佳供图
转过一面墙,一张放大的老照片吸引了实践组员:十几名女卫生员抬着担架,奔跑在稻田埂上,泥浆溅到膝盖,但是脸上却在笑。那种笑,没有任何修饰,却让整个展厅都亮了一下。想到今天常说的“松弛感”,可真正的松弛,是明知前路有地雷仍抬脚向前的从容。照片下的说明写着:横山战斗中,卫生员们抢下三百多名伤员,最小的只有十四岁。
尾厅是一面英烈墙,密密麻麻的名字像星辰嵌进黑夜。实践组员们找到“王二小”——不是课本里的放牛娃,而是横山本地人,1945年给部队送粮时被日军刺死,年仅十六。伸手触碰那冰凉的刻字,忽然明白:纪念馆不是让人们记住仇恨,而是记住“王二小”们为何甘愿把生命定格在十六岁——为了让更多孩子不必在十六岁就死去。
新四军的战士们不仅是战场上的英雄,更是人民的子弟兵。战士们与当地百姓鱼水情深,关心群众的疾苦,积极帮助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这种军民一心的深厚情谊,成为了战士们战胜敌人的强大力量源泉。
▲图为侍林婧供图
出馆时,夕阳把横山镀成赤金色,山脚的稻田翻着浪,像无数军帽在致意。回头望,纪念馆屋顶的红星仍在闪烁。那不是过去的遗迹,而是未来的路标——告诉人们,所谓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曾把补丁缝成铠甲,把笑容留在硝烟里。该把革命的星辰,接续成新的银河,照亮民族未来复兴的道路。
(撰稿:陆庆晖 图片:侍林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罗泽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