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大学子三下乡:深入探寻美丽村庄,了解乡村发展近况

发布时间:2025-08-24 15:1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马瑞婕   阅读 1.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河南工大学子三下乡:深入探寻美丽村庄,了解乡村发展近况

2025年8月22日清晨,为深入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激发农村经济活力,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三名志愿者走进了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西辛店乡马村,开启了一段聆听乡土记忆,帮农助农的旅程。在这里,她们与村民亲切的交流,积极宣传乡村振兴战略,眼里耳里全是带着烟火气的实在事儿。

图为志愿者经过的西辛店乡马村小巷。马瑞婕供图。

图为志愿者经过的西辛店乡马村小路。马瑞婕供图。

一、体味农耕生活烟火气

村西头土坯房的院门口,86岁的王爷爷正坐在凳子上吃饭,凳子的木头边被磨得发亮,见志愿者们走近,他笑着往旁边挪了挪:“坐这儿歇脚吧。”志愿者们说明是来记村里老事儿的,老人指尖摩挲着凳子的木纹,目光飘向院外那棵老槐树:“这树可有年岁了,我太奶奶逃荒来这儿时,它才胳膊粗,现在俩人才抱得过来。”志愿者们顺着王爷爷的手看过去,一棵高大粗壮且透露着古老气息的槐树出现在目光里,顺便观望四周才发现院里杂草疯长,志愿者们便打算一边帮王爷爷把杂草除了一边听王爷爷讲述这老槐树的故事。王爷爷慢慢说开了——那会儿全村就七户人家,沿着河搭草棚过活,春天男人往地里挑粪,女人蹲在田埂上点谷种,傍晚烟筒一冒白气,各家的饭香能飘半条街。他指着墙角一个裂了口的陶罐:“那是早年装盐的罐子,那会儿哪有现在的塑料袋?谁家要借盐,就用这罐子装着递过去,用完了再装满送回来。”晨光落在槐树叶上,志愿者们蹲在地上记笔记,连“早年村口老井的井沿被绳子磨出深槽”这样的细节都没漏,那些藏在老人话里的碎片,拼起来就是村子最暖的根。

图为王爷爷与志愿者讲述老槐树的故事。廖青柳供图。

图为志愿者在李爷爷院子里除杂草,马瑞婕供图。

二、触摸村庄历史与文化根脉

离开王爷爷家,志愿者们径直往村委会去。村委会就在村口老槐树旁,红砖墙配着铁大门,院里晒着刚收的花生。负责接待的是村文书李伯,听志愿者们说明是来记乡土故事、想了解村里文化情况的,他干脆把志愿者们领进了办公室——靠墙的旧书柜里摆着几本泛黄的册子,最上面那本封皮写着“村志(1982年修)”。“咱村的文化说起来,就绕不开老辈传下来的规矩和手艺。”李伯翻着村志给志愿者们讲,“早年村里逢年过节有讲究,除夕要在院门口挂‘五谷穗’,玉米、高粱、谷子串成串儿,盼着来年五谷丰登;端午不光包粽子,还得往门上挂艾草、菖蒲,老人说能驱邪。”他又指着册子里“手艺篇”的内容,“除了现在张大叔还在编的竹器,以前村里还有会扎纸扎的、做木犁的手艺人,那会儿谁家盖房、办事儿,都得请这些手艺人来搭把手,这些手艺就是咱村过日子的‘活文化’。”说着他从抽屉里摸出一沓资料,是前几年村里整理的民俗记录,里面记着“婚俗里新娘进门要跨米袋”“秋收后要祭田神”这些老习俗,志愿者们赶紧拿出相机翻拍,笔记本上又添了不少王爷爷没细说的文化细节——原来这村子的文化根脉,早被好好收在这些旧册子里,连着老辈的日子和念想呢。

图为志愿者与村干部在村委会合影。马瑞婕供图。

三、传承传统手艺,促进产业融合

日头爬到头顶时,志愿者们顺着巷尾的竹香往里走,65岁的张大叔正坐在自家门槛上编簸箕。青黄的竹篾在他手里翻得飞快,指尖被篾片划出道浅痕,他随手抹把汗接着编:“刚劈的篾得晾半上午,不然太脆。”墙角堆着半人高的竹编成品:圆口的箩兜能装红薯,方底的簸箕能扬谷,连给小孩编的小竹筐都带着花纹。“这是给东头李婶编的。”他拿起个编了一半的箩兜晃了晃,“她要装刚摘的花生,我特意把底编密了,颗颗都漏不了。”志愿者们伸手摸了摸,箩兜提手处被磨得温软,比塑料筐多了层手温。他忽然叹口气:“以前村里谁家办事都来要竹器,现在年轻人嫌沉。”可手里的篾没停,还特意放慢动作教志愿者们:“编底得‘三压二挑’,不然用不久。”日头把他的影子缩在簸箕上,竹篾的纹路里,倒藏着比话更实在的念想。

张大叔的话引起了志愿者们对传统技艺深深的思考,曾经,手工簸箕、竹筐是村民家中常见的劳作工具,农忙时簸去谷糠,收纳蔬果。竹编匠人们凭借一双双布满老茧却又无比灵巧的手,将柔韧的竹篾在指尖翻飞,编织出一个个实用的器具。但随着时代变迁,这些传统手工制品逐渐被工业化产品替代,竹编匠人的生计也面临挑战,志愿者们告诉张大叔,传统匠人的技艺可以和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契机,进行产业融合,发展新产业,如今乡村旅游兴起,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给传统竹编技艺带来了新的生机,村里可以成立了竹编工艺合作社,一方面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游客们走进村庄,不仅能欣赏田园风光,还能走进竹编工坊,亲手体验手工簸箕、编竹筐的乐趣。在匠人们耐心指导下,游客们小心翼翼地将竹篾交错编织,感受着传统技艺的魅力,离开时再带上自己的作品,成为一份的特的乡村记忆。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引入电商平台扩大产品的销售范围,使得手工簸箕和竹筐从偏远的农村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图为张大叔编竹筐。马瑞婕供图。

图为志愿者与李大叔谈论编簸箕和竹筐产业。罗茂月供图。

四、体会村民汗水与希望的交织

傍晚炊烟刚冒起来时,志愿者们往村外走,田埂上撞上扛锄头的李阿姨。她刚从玉米地出来,裤脚沾着泥,见了志愿者们却直乐:“去看看我的玉米?”跟着她往地里走,比人还高的玉米秆立得整整齐齐,秆上挂着的玉米棒沉甸甸的,把秆都压弯了些。她踮脚掰下一个,绿皮一撕,饱满的玉米粒滚出来,又大又匀还带着湿润的土气:“今年雨水匀,比去年多收两成!”她用锄头扒了扒玉米根边的土,说选种得挑颗粒圆的,播的时候隔一尺种一棵才不挤,追肥也得赶时候——长秆时浇粪水,结棒时撒复合肥,玉米才肯使劲长。风从玉米叶间吹过沙沙响,李阿姨数着地里的玉米笑:“估摸着能收两三千斤,磨成玉米面,够吃一冬天。”她袖口沾着泥,眼角的纹里却全是甜,那是地里长出来的、实打实的欢喜。志愿者们从她朴实的笑容中体会到了农民内心丰收的喜悦和对于土地的热爱。炊烟升起时,灶台前的粗茶淡饭,藏着最浓的人间烟火,最真的生活信仰。他们是粮食的守护者,是文明的根基。

图为志愿者们和李阿姨去玉米地间走访、除杂草。马瑞婕供图。

五、乡土记忆藏日常,奔走记录有重量。

往回走时夕阳正落,笔记本上记满了王爷爷的村史、张大叔的竹编步骤,相机里存着李阿姨举着玉米笑的模样。原来乡土的故事从不在远处,就藏在晨光里的老槐树影里、午间竹篾的翻飞里,还有傍晚玉米地飘来的甜香里。这趟实地采访的收获远不止笔记本上的文字和相机里的画面。志愿者们不仅触摸到了村庄的历史根脉,见证了传统手艺的温度,更感受到了农耕生活里最本真的烟火气,也让村民们接触到了新时代背景下新的发展契机。这些藏在日常里的乡土记忆,是村子的魂,也是不该被淡忘的根。能为它们做一点记录、留一份痕迹,这一天的奔走与忙碌,就都有了沉甸甸的意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瑞婕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