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至27日,海南大学筑梦支教团为乐东黎族自治县佛罗镇中学的40名学生带来了多门精彩的支教课程。当椰风海韵遇上创意灵感,当多元语言碰撞文化火花,当书本故事连接地域风情——本次支教,三门扎根海南本土的特色课程,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艺术、语言与文化深处的大门。在画笔、歌声与文字里,孩子们不仅收获了技能,更唤醒了对家乡的热爱与对世界的好奇。
艺术创意课:让海南之美在指尖绽放
“用油画棒画椰子树时,要先涂浅黄打底,再叠加深绿,才能画出阳光透过椰叶的层次感!”教室里,孩子们正专注地用色彩还原记忆中的海滩。这门课程以海南本土元素为灵感源泉,让孩子们在创作中与家乡对话。
椰林海滩的色彩游戏:从粉紫霞光到碧蓝海浪,孩子们用油画棒的叠涂技巧,捕捉不同时刻的光影变化,笔下的沙滩上,连贝壳的纹路都藏着细腻的观察。
图为课堂上学生们在用油画棒创作 龚汉阳供图
彩泥里的海岛梦想:蜷成彩虹状的彩泥,被孩子们唤醒,开启捏塑之旅。有人塑叶片,有人做护士帽,有人拼调色盘,指缝沾满彩泥。随着指尖灵动,佳作诞生:小画家笑眼弯弯,火箭直指苍穹,热带雨林生机盎然。孩子们用彩泥诉说梦想,或成为画家,或探索世界,或化身户外探险家,每一件作品都是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黎族歌谣里的律动:跟着《久久不见久久见》的旋律拍手、转圈,在“唱歌接龙”游戏中,孩子们不仅记住了歌词,更感受到黎族音乐里“以歌传情”的温暖,有的孩子甚至即兴用方言哼起了自己编的小调。
一张纸的奇妙旅程:老师教孩子们折蝴蝶,感受自然对称美与艺术灵动;用无限翻翻乐锻炼手脑协调,激发创意;还以“海南的颜色”引导观察家乡。让孩子们在无标准答案的表达中,孕育艺术自信,发现寻常美好。
图为老师在教学生们折纸的技巧 龚汉阳供图
当孩子们的作品摆满桌面,仿佛一片浓缩的海南风光。原来美不用远寻,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是最好的创作素材。
图为学生们创作的作品 龚汉阳 娄珊珊供图
语言文化课:在歌声与游戏里搭建文化桥梁
这门课程打破传统语言学习壁垒,以沉浸式互动、趣味文化游戏等形式,带领孩子们穿梭于不同语言世界,在欢声笑语中解锁语言密码,感知多元文化碰撞的独特魅力:
英语——从歌曲到“大冒险”:第一节英语课以励志歌曲《One Day》为载体,在剖析连读技巧、训练听力的过程中,借填空环节出现的“wars”,结合地图上的和平标志引导孩子们思考战火与歌唱的关联,孩子们主动学习“peace”的拼写。通过“One Day对你意味着什么?”的讨论及合唱,将知识学习与和平价值观相融合,歌声中满是对和平的向往。第二节英语课则像一场欢乐“大冒险”,“字母迷宫”“单词接龙”“英语版你画我猜”等游戏接连上演,邢同学画的猫耳朵被快速识破;压轴的“谁是卧底”游戏虽以中文讨论为主,却紧张刺激,最终“卧底”伪装成功,课堂在欢声笑语与掌声中结束。
图为学生在参与英文字母迷宫游戏 郑杰福供图
粤语——从经典到日常:运用“发音+谐音”教学法,带领孩子们轻松掌握“内侯”(你好)、“早晨!”等问候夸赞用语。随后,“粤语小游戏”互动抢答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孩子们在比拼中巩固知识。压轴环节,龚老师以海南老爸茶场景为灵感,把课堂变为广式茶餐厅,孩子们用刚学的“塑料粤语”兴奋点单,在欢声笑语中感受粤语魅力。
图为学生们用学到的粤语向老师“点单” 郑杰福供图
日语——从基础到动漫:日语课堂上,以“五十音快速记忆法”开启教学,让假名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谐音梗”教学让常用日语表达通俗易懂,课堂互动热烈。趣味视频对比中日动物拟声词,结合《火影忍者》等经典动漫片段,激发孩子们表达欲。课程尾声,孩子们分享喜爱的动漫人物,讨论热烈,让日语学习充满乐趣。
图为老师在教授日语五十音 龚汉阳供图
若说单词表是孤立的符号,那语言便是架起文化共鸣的桥梁。这门课里,孩子们有机会用英语、日语描述家乡的特色风物与成长记忆,也能在粤语老歌的旋律里捕捉藏于字句的温柔,更深深明白 —— 语言的形式或许千差万别,那份真挚的热爱与情感,却能被所有语言清晰表达。
阅读表达课:从书本到生活的文化碰撞
“《傩面》里的蛊术和我们黎族的‘禁术’传说,是不是有点像?”阅读课上,孩子们热烈讨论着肖江虹笔下的贵州山村。这门课程以书籍为起点,延伸出一场跨越地域的文化对话:
解码《傩面》的神秘世界:民族文化是表达底色,神秘文化赋予独特张力。在“神秘蛊术初探”课堂,老师带领孩子们以非遗蛊术为切入点,结合作家肖江虹《傩面》,探寻贵州傩戏与蛊术背后的文化传承困境。从文化解读到文字表达,孩子们学习传递小众文化价值,将神秘文化转化为有力表达,实现文化传承与表达创新的双向发展。
语言碰撞的盛宴:课堂上,老师先教孩子们苗语“一至十”:“ib、aob、peb……”童声随着老师的语调起伏,念错了就笑着重来。接着,又带孩子们学习布依语计数“ndeeul、soongl、saaml……”两种语言的韵律在教室流转,孩子们边念边比划,还主动展示。从日常用语到方言诗韵,这些古老的音节,不仅传承了民族文化,也拓展了阅读表达。
图为老师在教学生们用苗语读“一至十”的数字 郑杰福供图
表达与实践:以“共筑小诗”和“你划我猜”为载体,将阅读积累转化为实践表达。“共筑小诗”中,孩子们分组接力创作,把生活感悟化为诗句,集体诵读分享激发创作灵感;“你划我猜”突破常规表达,通过背景联想与创意转述诠释经典。从个人创作到团队协作,孩子们在趣味互动中提升表达能力,让文化积累真正转化为实用技能。
图为阅读书本过后学生发表自己的心得感悟 龚汉阳供图图为学生们在参与“你划我猜”课堂互动 郑杰福供图
课程结束,孩子们的目光里多了一份对世界的理解:原来无论贵州的山还是海南的海,都承载着同样动人的人类智慧。
结语:在课程里种下热爱与好奇
这三门课程,看似各有侧重,却有着共同的内核:让孩子们在熟悉的本土元素中找到自信,在多元的文化体验中打开视野。当孩子们能用画笔描绘家乡、用语言连接世界、用文字解读文化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技能,更是对“根”的认同与对“远方”的向往。或许未来某天,孩子们会带着这份热爱,把海南的美唱给更多人听,把不同文化的故事讲给世界听——而这,正是课程最珍贵的馈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杰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