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千年,匠心传万家 ——河南工大学子赴开封守护木版年画非遗瑰宝

发布时间:2025-08-24 00:5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嘉琪   阅读 5.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近日,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木韵传承队”奔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封木版年画传承基地——开封木版年画博物馆新馆(任鹤林雕版工作室),开展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任鹤林先生指导下,通过实地调研、技艺体验与创新实践,探寻千年雕版技艺的当代生命力。图为河南工业大学重点实践团队 “木韵传承队”大合照

溯宋之源:触摸千年年画文脉

团队首日系统考察博物馆馆藏。任鹤林先生以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的记载为引,梳理木版年画自北宋开封发源的历史脉络。队员们观摩百余件宋明清珍品雕版,从《门神》《财神》等经典题材中解读传统美学符号,理解年画“以刀为笔、以版为纸”的艺术哲学。“每一道线条都承载着祈福纳祥的民间智慧”,团队队员在调研笔记中写道。

图为团队成员了解开封木版年画的肇始与发展

匠心传承:零距离体验雕版技艺

实践的核心聚焦于技艺的活态传承。在任鹤林工作室,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了雕版制作的全流程:从勾描画稿、选梨木制版,到执刀刻线、匀墨拓印。任鹤林先生现场演示“陡刀立线”绝技时强调:“刀锋需精准游走于木纹肌理,失之毫厘则神韵尽毁。”队长卞瑞格在尝试刻制简易纹样后感慨:“掌心磨出水泡,才真正体会到‘匠心’二字的分量。”团队同步录制了《雕版技艺十二工序》影像资料,为留存珍贵非遗档案贡献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共同体验雕版技艺

图为团队体验制作木版年画大合照

破局创新:传统技艺碰撞青春创意

面对版样流失、学徒稀缺等制约非遗传承的现实困境,实践团队充分发挥青年智慧与专业所长,积极探索破局之道。在深入访谈任鹤林先生及其团队,全面了解传承现状与挑战后,实践团迅速聚焦核心问题,制定了务实的行动方案:

数字化抢救与传播:团队运用数字化手段,系统采集整理濒危雕版纹样资料,着手构建基础数据库。同时,充分发挥外语专业优势,翻译关键年画故事与文化背景,为后续面向国际受众的传播奠定基础。

深度学术调研:实践团成员深入调研博物馆新馆“非遗+研学”的创新运营模式,通过实地观察、访谈和资料分析,详细梳理其运作机制、成效与挑战,最终写就调研报告。报告聚焦如何将开封木版年画元素有效融入高校课程体系,为非遗教育进校园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方案。

图为团队成员和李老师交流如何让木版画创新性传承

以文铸魂:青春力量赋能文化传承

图为任鹤林开封木版年画博物馆新馆内展品   本次‘木韵传承队’的实践活动,是文化“三下乡”助力非遗文化传承的生动缩影。活动期间,团队累计采集口述史资料数万字。在任鹤林先生的工作室中,团队成员还近距离观摩木版年画从雕刻模板到印制出画的完整工序,线条流转间,传统年画图样逐渐成型,让大家真切触摸到非遗技艺的温度。指导老师靳亚铭指出:“外院学子发挥语言优势推动非遗国际化传播,正是高校对接文化强国战略的实践答卷。”

图为任鹤林先生工作室

结语:正如任鹤林先生所言:“非遗传承需‘活水长流’。”河南工业大学青年深入乡土,以刀笔刻录中华文明基因,用创新唤醒千年雕版技艺,在古老雕版与青春力量的碰撞中,为非遗传承注入奔腾不息的时代生命力,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

撰稿:张嘉琪图片:李兴源、孙海威、王可轩、卞瑞格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嘉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9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