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天津外国语大学联合天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高校学生组成“语润北疆·星火助乡”实践团,深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通过推广普通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乡村文化教育与经济振兴。这支入选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的重点路队,以语言为纽带,以文化为桥梁,在广袤的北疆草原上谱写了一曲新时代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青春赞歌。
牧区推普——语言铺就振兴路
实践团首站来到白音敖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片拥有独特沙地云杉林景观的草原不仅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保护区,更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地。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当地牧民与外地游客的接触日益频繁,但语言障碍成为制约交流的重要因素。
实践团成员现场示范如何用普通话介绍草原文化、解答游客问题,帮助牧民们下载了“语博”APP,手把手指导使用方法,让普通话学习融入生活。为确保帮扶的延续性,实践团建立了微信群,将持续为牧民提供线上辅导。
团队成员针对牧民最常遇到的指路问询、特产介绍、餐饮服务等场景,与牧民们轮流扮演游客和讲解员,在模拟对话中练习普通话。实践团特别设计了“普通话+蒙语”的双语教学模式,向牧民讲解国家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以及讲好普通话在旅游服务、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性。“以前接待游客时总怕说不清楚,现在学会了简单普通话,沟通都变得更自信了!”一位参与学习的牧民感慨道。
为了让牧民的特色景点和特产被更多人看见,实践团还帮助当地牧民开设短视频账号、学习直播技巧,把当地特色的云杉林、牧家乐和奶制品推向全国。实践团发现当地一家的传统手工奶豆腐制作工艺很有特色,但苦于没有宣传渠道,便主动帮老板注册了短视频账号,手把手教她拍摄。第一次直播时,老板紧张不安,每一个动作都很局促,在实践团成员们的鼓励下,她开始慢慢熟练起来,与直播间的观众像朋友一样自然地聊天。在直播中,她用实践团教给她的普通话对观众进行亲切问候,不仅介绍了自家牧场的风干牛肉、奶皮子,还带着网友“云参观”白音敖包的云杉林,还热情地教观众用蒙语说“欢迎来草原”。
童心飞扬——推普筑梦向未来
“语润北疆·星火助乡”实践团用双脚丈量草原的每一寸土地,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振兴。团队成员走进牧民家中,为孩子们带去知识与欢乐。针对暑假作业中的难点,团队成员耐心讲解、指导语文写作,引导孩子们逐步构建语言表达框架。为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团队精心设计了“拼音大闯关”“古诗接龙”等互动游戏。在欢笑声中,孩子们通过卡片配对、情景对话等方式巩固拼音知识。当读到《敕勒歌》中“天苍苍,野茫茫”的诗句时,孩子们情不自禁地跟着节奏拍手朗诵。团队成员用普通话生动讲述了《狼图腾》《敖包相会》等草原传说和童话故事,勾勒出了一幅幅神秘而又美好的草原画面。为了让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实践团特别设置了绕口令挑战环节。从简单到复杂,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一位起初因害怕出错而不敢尝试的小朋友,在实践团成员的耐心鼓励下,勇敢地完成了挑战,赢得了全场的掌声。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能力,更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在经棚镇的暑期托管班,实践团为当地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普通话宣传推广活动。通过精心设计的口部操训练,孩子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随后,实践团聚焦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发音误区,如“针灸”“下载”“复杂”“蛋挞”等易错词汇,通过逐字示范和互动练习,帮助孩子们掌握正确的声调和发音技巧。活动的最后,实践团带领大家一起玩了“口口相传”游戏。全班小朋友被分成两组,实践团将提前准备好的文字纸条交给每组的第一个小朋友,要求他们将纸条中的话准确转述给后面的小朋友。通过传递纸条中的内容,小朋友们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全班小朋友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团队成员还来到了克什克腾旗赛罕社区的一家书法机构,秉持“说好普通话、写好中国字,从娃娃抓起”的理念,为小朋友们带去了生动有趣的书写课。成员们精心挑选教材中具有典型特点的生字,工整地誊写在黑板上的字帖格里,鼓励小朋友们轮流上台讲解每个字的读音、结构、笔画、笔顺。随后,孩子们拿起粉笔在黑板上仔细地书写新学的汉字,小伙伴们互相点评,共同追求书写规范与美观。
文脉绵长——童声话辽千年韵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地文化,让历史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教材,实践团走进赤峰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这座国内首家全景展现辽代文明的专题博物馆不仅是珍藏契丹等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辉煌成就的宝库,更是增强民族认同、促进文化交融的重要平台。
在这里,一群特殊的“红领巾讲解员”格外引人注目,他们细致地为实践团讲解辽代通史脉络与契丹民族的多维成就。面对成员们的提问,他们思维敏捷、对答如流,深厚的知识储备令实践团成员深感敬佩与惊喜。
“背稿子虽然很‘痛苦’,但能够作为讲解员把家乡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我觉得特别光荣!”一位小讲解员兴奋地说道。在北国丹青——辽壁画艺术精品展中,稚嫩却自信的童声引领大家领略辽壁画质朴宏大的气韵。在凭云出梵天——辽佛塔建筑成就展中,一位小讲解员不仅熟记展板内容,更主动补充了许多课外积累的辽塔知识。她坦言:“当讲解员让我的普通话更标准了,说话也更有条理!”
活动中,一位身着蒙古袍的男孩吸引了实践团成员的目光。他是当地小学四年级的蒙古族学生,热情地用蒙语和普通话介绍了自己和家乡赤峰。成员们也向他传达了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新时代文明人”,以亲切的互动架起了沟通交流的桥梁。
盛会传情——语言架起连心桥
7月30日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大联欢在赤峰市体育中心盛大开幕。实践队以这次体育盛会为契机,开展了灵活多样的普通话推广活动。
“咱们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好,各民族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大家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就跟一家人似的,这感觉真好!”一位带着浓重而亲切乡音的大叔热情地说道。实践团成员向大叔介绍了一些普通话的趣味知识,比如声调的妙用、易混淆字的辨析。刚开始,大叔并不能完全理解,但队员们耐心地用清晰标准的普通话一遍遍地教,这温馨而富有成效的互动,像一块磁石,吸引了周围几位驻足旁观的市民。不知不觉间,一场围绕在赛场边、轻松活泼的普通话“微课堂”悄然形成。
在人潮涌动的“赤峰好物赛会市集”,队员们穿梭于琳琅满目的摊位之间,热情地向摊主和往来的顾客展示精心制作的普通话宣传手册。手册内不仅包含普通话的基础发音规则和日常高频词汇的精准示例,还将当地常用的少数民族语言词汇(如蒙古语问候语)与普通话进行生动对比,并辅以简明的注释和图片。这种“双语对照”的形式,极大地帮助了一些年长者更直观地理解普通话的奥妙,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
历史因传承而鲜活,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在广袤的北疆大地上,“语润北疆·星火助乡”实践团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他们让标准普通话成为牧民打开新世界的钥匙,让青春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征程中绽放绚丽之花。正如团队成员所言:“汉字不只是沟通的符号,更是牧区孩子望向广阔世界的第一扇窗,是连接游牧民族与现代文明的无形纽带。”
未来,这支充满青春活力的团队将继续深入克什克腾旗的牧户毡房、乡村课堂,俯下身来,倾听需求;握紧粉笔,把标准的发音和汉字的温度,种进渴望知识的心田。以语言为犁,以文化为种,做草原上的点点星光,照亮更多孩子的学习之路,助力乡村在知识与文化的滋养中焕发新生机。
文/李滢瑜 图/高照 林佳豫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雨飞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