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桥通四方,非遗焕新彩——兰州城市学院大学生暑期实践团走进定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23 23:2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文博   阅读 1.4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3日讯(通讯员 赵文博、蒲星星、任坤)近日,兰州城市学院“石榴籽同音兴乡团”暑期实践团来到定西市安定区,以“推普活动+艺术赋能+非遗研学”的形式开展实践活动,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实践团先后走进定西市龙狮运动协会、陇中小曲传承人住所等非遗传承阵地,及定西市城市展览馆、定西市博物馆、安定区博物馆等场馆,深入当地群众,系统研学本地文化、经济与历史脉络,在知行合一中书写青年担当。

▲图为实践团成员面向儿童进行推普宣讲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乡村发放宣传手册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助农直播

▲图为活动前准备会环节

推普赋能非遗 搭建文化传播桥梁

活动首日,实践团来到定西市大剧院艺术培训中心,为幼儿班、少儿班学生量身定制“普通话趣味课堂”。队员们通过情景对话、互动游戏等方式拆解发音技巧,课堂上孩子们踊跃参与,在欢声笑语中提升语言能力。

▲图为孩子们积极配合相关活动的场景

在定西市龙狮运动协会,实践团将推普工作与非遗传承深度结合。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龙狮道具制作工坊,聆听百年龙狮表演的历史渊源,并亲身体验狮头挥舞、“高桩腾跃”“抛狮亮相”等核心技艺,直观感受传统民俗的生命力。交流中,传承人李鸿伟坦言:“过去外出展演,方言重、普通话不流利,再好的技艺也难让外地观众完全理解。”这一现实让团队深刻认识到,推广普通话不仅是语言普及,更是为非遗文化搭建“跨地域传播桥梁”。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非遗技艺

匠心守艺八旬 陇中小曲里的家国情怀

次日,实践团探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陇中小曲”传承人刘福。从8岁学艺到88岁坚守,刘福将八十载光阴倾注于陇曲传承。谈及毕生挚爱,老人眼中闪烁着热忱:从剧团兴衰到家庭变故,从个人坚守到传承忧虑,每一段讲述都饱含对艺术的赤诚。而这份坚守的背后,是老伴八十载的默默托举——正是这份无声的支持,让陇中小曲从乡野地头唱进了央视殿堂。更令人动容的是,老两口始终心怀家国:从汶川地震到抗击疫情,他们多次从微薄的养老金中挤出资金捐款,用“小我”之力诠释“大我”担当。“八十年热爱未改,一辈子相守不离。”刘福夫妇用岁月书写了双重传奇:对艺术的执着、对伴侣的忠贞、对家国的深情,为青年学子树立了关于热爱与奉献的精神标杆。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非遗传承人刘福的场景  直播助农带货 青春力量激活乡村振兴

实践团走进“魅力安定甄选”直播间,化身“青春带货官”,为定西马铃薯、定西宽粉等特色农产品开展专场推广。队员们以接地气的讲解、活泼的互动,将地域特色与产品优势娓娓道来,让直播间成为农产推广的“新窗口”。团队表示,将总结直播经验,通过短视频、图文等形式持续宣传,让青春力量长效赋能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讲解商品

深入田间地头 推普惠民暖人心

活动最后一天,实践团赶赴安定区称钩驿镇周家河村,将“推普宣传”送到村民家门口。在村文化广场,队员们通过方言与普通话对照小品、情景宣讲、问答互动等形式,讲解普通话在务工就业、电商销售等场景中的实用价值,现场村民踊跃参与,气氛热烈。 随后,队员们分组走进村民家中,与村民们促膝谈心。针对部分村民提出的“外出打工沟通难”“手机操作看不懂”等问题,队员们手把手教读普通话常用词汇,帮助标注方言与普通话对照手册,并结合农村生活场景演示日常用语,让推普工作从“课堂”延伸到“炕头”。村民王大姐笑着说:“娃娃们讲得明白,以后去镇上买东西、给外地亲戚打电话,再也不怕说不清楚了!”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村民家中做访谈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村干部

此次实践活动,兰州城市学院学子以语言为桥、以文化为媒、以实践为笔,在安定区的土地上书写了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实践成果,让青春力量在服务基层、奉献社会中绽放光彩。


撰文 | 任坤

图片 | 蒲星星

一审 | 赵文博

二审 | 管丽丽 

三审 | 谢树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文博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5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