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3日讯(通讯员陈盼星 覃雲慧 陈丹阳)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公璞“碳”索·共谱和美志愿服务队联合公璞乡行·侗乡风雨桥气象科普小分队集结公共管理、法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农林经济管理等专业同学,发挥跨学科专业优势,深入乡村振兴一线,聚焦气象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开展了一系列接地气、惠民生的科普实践活动。团队将防灾课堂设在田埂乡间,把气象预警知识谱进朗朗童谣,为村民和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气象为农科普盛宴。
深入调研学以致用,定制科普接地气
活动伊始,这支由多学科背景学生组成的团队便展现出扎实的作风。他们首先走进气象局与应急管理局,系统学习湖南地区常见气象灾害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具体影响,掌握灾害预警发布与应急响应机制。随后,深入学园社区、村镇等基层一线,与社区干部、农户面对面交流,倾听灾害亲历故事,收集防灾实际需求。扎实的前期调研,为后续精准化、定制化科普服务提供了关键依据。基于调研掌握的痛点难点,志愿者们精心设计了符合实际的气象科普内容。
团队在气象局学习专业知识 覃雲慧供图
在广场上,一场面向老人和儿童的科普宣讲吸引了众多居民。队员们将复杂的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本地化语言,结合具体案例,详细讲解如何根据天气预报调整农事安排、应对暴雨洪涝后果树扶正与清沟排渍、高温干旱下的节水灌溉等实用知识。图文并茂的科普手册和印有核心避险要点的小扇子成为现场“抢手货”。“以前看预警信号不太懂,现在清楚多了,也知道该咋做了!”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表示。这种从需求出发、量身定制的科普方式,显著提升了村民科学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团队在广场上向居民发放科普手册与扇子 覃雲慧供图
乡韵童谣寓教于乐,防灾种子播心田
“雷公发怒关电视,积水过踝不冒险……”朗朗童声回荡在课堂里。志愿者们创新形式,巧妙地将当地文化元素融入气象科普,精心编创防灾童谣口诀,结合生动有趣的动画短片和逼真的情景模拟演练,为孩子们带来沉浸式的气象防灾课。轻松掌握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的应对方法后,孩子们纷纷化身“小小安全员”,主动将所学知识传递给家人和邻居,防灾意识的种子在村落里生根发芽。
志愿者为小朋友讲解气象灾害知识 周璇供图
云端平台打破时空,长效服务“风雨同舟”
气象科普不局限于暑期。团队搭建线上共享资源库,将气象知识讲座、防灾减灾案例整合进团队原创的AI智能体“小璞气象应急”平台,开启“风雨同舟行动”。平台核心亮点在于其AI智能交互功能。村民通过手机即可便捷访问,向虚拟助手“小璞”实时咨询气象信息、获取个性化防灾建议、解读预警信号。平台内容将持续更新,并增设互动问答模块,保持活力。这一举措突破了时空限制,通过持续更新的互动式科普内容,为乡村居民提供长效、便捷的气象防灾服务。
从田间地头的耐心讲解到云端资源的时时相伴,从孩童口中的朗朗童谣到村民心中日益增强的避险意识,志愿者们用专业知识与青春热情,成功搭建了一座连接科学防灾知识与百姓需求的“连心桥”。展望未来,这支充满青春力量的队伍将持续探索“侗族文化赋能+部门协同联动+公众广泛参与+志愿服务助力”的特色防灾科普新模式,让科学防灾减灾之风吹遍更多乡村角落,助力提升乡村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为农业稳产丰收和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一审 | 易中杰
二审 | 贺苗
三审 | 潘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谭祈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