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球点翠传国粹,童手巧制续文脉——湖大“字里行践”实践队让非遗在嘉川小学“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5-08-23 14:4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诗雨   阅读 7.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3日讯(通讯员 訾雅楠 刘诗雨)京剧逢童手,非遗焕稚颜。7月中旬,湖北大学文学院“字里行践”实践团队在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嘉川镇中心小学校开展“戏韵流芳”非遗传承主题活动。通过创新设计的“京剧文化闯关四重奏”,让冠盔巾帽的行头华彩映照深山课堂,使生旦净丑的行当浸润童心。

图为班级头戴京剧发箍合影

初识京剧:解密百年文化基因

“1790年!”志愿者通过电子屏幕展示卡通版清代戏服,孩子们齐声喊出京剧诞生年份。队员訾雅楠用“朝代连连看”深入浅出地向孩子们解读徽汉合流史,五年级学生许博晗惊叹:“京剧像调色盘,把各地戏曲精华都融在一起了!”随后,志愿者带领学生们模仿老生捋髯口走方步,体验花旦指尖开“兰花”,一步一顿,尽显风采。

图为志愿者提问孩子们京剧起源

盔头探秘:体悟宫廷匠人智慧

“大家看,珠帘冠缀珠垂玉,自显帝王天威;火焰盔镶焰凝锋,尽塑将军雄风;方巾轻覆,藏尽书生儒雅;素帽简裁,满载百姓朴拙!” 非遗课堂上,志愿者手持戏帽模型,指着电子白板上的图文介绍骄讲解道。

随着四类戏帽的细节图在屏幕上依次轮播,原本安静的教室瞬间沸腾。不等讲解结束,同学们的抢答声已此起彼伏:“垂着珠帘的肯定是皇上的帽子!”“戴白软巾的,说不定是诸葛亮那样的文人!” 还有人指着素帽补充:“这种简单的帽子,特别像老百姓日常戴的样式!”

图为学生参与互动问答

非遗工坊:扭扭棒里的文化新生

手工课上,彩色扭扭棒化身非遗材料。实践队员訾雅楠边示范边解读:“扭出螺旋纹是仿点翠工艺,绕成绒球象征盔头泡子。”孩子们创作的“七星额”“彩虹凤冠”让传统焕发新意。四年级的毛雅萱晃动粉色发箍宣言:“我的作品叫巾帼英雄!”

图为孩子们制作扭扭棒京剧发箍

成果展示:自信点亮传承路

展示环节变身“非遗时装周”。头戴自制盔头的孩子们逐一亮相,伴着铿锵锣鼓点完成人生首次京剧谢幕。校长牟大勇感慨:“高校学子的创新教学,让学校的孩子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文化自信’的重量。”

图为部分同学作品展示

这场以京剧文化为载体的美育实践,是湖北大学“字里行践”实践队非遗传承系列首秀。据悉,湖北大学文学院“字里行践”实践队成立于 2023 年,此次嘉川小学夏令营的特色系列课程,将推动文化传承实现从“进校园”到“种心田”的质变。未来,团队成员将持续打磨课程体系,以微光点亮乡村童心世界,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诗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5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