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大学濮塘红脉探寻队:探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

发布时间:2025-08-23 13:3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乔照然   阅读 5.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7月4日,为了深入了解和传承红色文化,加强团队成员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觉悟,安徽工业大学建工学院“濮塘红脉探寻队”前往马鞍山濮塘红色革命根据地,开展以“探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青年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红色革命历史,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将革命先辈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精神融入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

硝烟中的“指挥所”:一堂生动的信念课 

在新四军濮塘作战指挥部旧址,斑驳的砖墙无声诉说着烽火岁月。讲解员介绍的一段历史细节令队员们深受触动:在物资极度匮乏、敌情异常险恶的条件下,战士们依靠一把炒面、几粒盐巴坚持战斗数日,只为将有限粮食留给百姓;他们利用熟悉地形,在深夜仅凭微弱信号灯传递情报,与敌人巧妙周旋。“支撑他们坚持战斗的,是‘守护家园’的坚定信念。这种在绝境中迸发的精神力量,值得队员们深入思考。”队员孙鹏飞在参观后表示。

图为新四军濮塘作战指挥部纪念馆。孙鹏飞 供图

地图上的“大棋局”:一场穿越时空的战略对话

 纪念馆史料展区内,一幅《新四军向华中敌后战略展开示意图》引起了这群工科生的浓厚兴趣。图上清晰标注着1937年新四军主力部队的序列与部署。队员何涛指着一条迂回的进军路线分析道:“这不仅是行军路线,更体现了在敌强我弱态势下,化被动为主动的高超战略思维——依托纵深、发动群众、灵活机动。”队员们结合专业知识,热烈讨论图中展现的军事智慧和空间布局艺术。“这堪称一项宏大的‘战时系统工程’,”队员唐云鹏深受启发,“在资源、信息极端受限的条件下,先辈们展现出的规划能力、应变能力和对‘战场环境’的极致利用,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深刻启示我们在任何困境中都要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图为新四军敌后战略示意图。何涛 供图

松柏下的“无声课”:一次灵魂的叩问与承诺

 实践终点,濮塘革命烈士陵园肃穆庄严。苍松翠柏下,整齐的墓碑无声诉说着牺牲的伟大。

图为向烈士墓碑献花致敬。年福祥 供图

 队员们列队肃立,向长眠于此的英烈深深鞠躬,献上鲜花。当站在巍峨的马鞍山烈士纪念碑前,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使命感在队员们心中交融、升腾。

图为在烈士纪念碑前鞠躬。乔照然 供图

从“看见”到“行动”:红色基因的青春回响

“这次实践让书本上的历史变得鲜活立体,‘革命精神’的内涵也更加清晰可感。”队员们普遍反映,濮塘之行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他们不仅看到了旧址和展品,更理解了信念如何在艰难岁月中闪耀光芒,智慧如何在绝境中开辟道路,牺牲如何换得今日的和平安宁。

“传承,关键在于行动。”探访归来,队员们自发组织了专题分享会。讨论的焦点从感动转向了实践:作为建工学子,如何将革命先辈在困境中展现的战略思维、坚韧意志和创新精神,融入未来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如何运用专业技能,守护和建设好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山河?有队员提出,未来在进行乡村规划或历史建筑保护项目时,应深入挖掘其承载的红色历史,让工程本身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载体。

图为小队成员举办分享会,分享实践心得体会。乔照然 供图

 此次深入濮塘的实践,为团队带来了深刻的思想启迪。他们不仅收获了感动,更明确了肩负的责任——思考如何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和人生道路上,让红色基因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转化为强国建设的实际行动。(通讯员 乔照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乔照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6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