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安徽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萤光成炬实践队成员方彦阳,奔赴休宁县鹤城乡樟田村,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开展交流,沉浸式感受基层工作脉搏,助力乡村发展。
抵达樟田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樟田村党群服务中心。这里是乡村治理的 “神经中枢”,“休宁县鹤城乡樟田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村务监督委员会” 等标识,彰显着乡村治理的组织架构。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承载着盘活乡村资源、发展集体经济的重任;村务监督委员会,为村级事务规范运行筑牢监督防线,二者协同,守护着乡村发展的 “钱袋子” 与 “方向盘” 。
踏入党群服务中心内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展板格外醒目。工作制度、组织架构清晰呈现,从站长到成员,从志愿服务队伍到年度活动计划,构成一套服务群众、引领文明风尚的完整体系。墙上的活动掠影,记录着理论宣讲、文化惠民、志愿服务等场景,“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 的理念,正通过一次次实践落地生根,让乡村既有 “烟火气”,又有 “文明风” 。
在服务中心办事区域,方彦阳与工作人员围绕民生政策宣传展板交流。休宁县 2025 年实施 30 项民生实事,涵盖就业、医疗、教育等领域,展板以清晰条目、通俗语言,将政策送到村民 “家门口” 。工作人员介绍,通过阵地宣传、上门解读,让村民懂政策、享福利,打通民生服务 “最后一公里” ,这背后,是基层工作者对 “以人民为中心” 理念的践行,用耐心与细心,编织民生保障网。
乡村发展,文化为魂。在樟田村,历史文化展厅成为交流新阵地。古色古香的木质空间里,老照片、文字资料讲述着村庄过往。工作人员指着展墙,讲述宗族传承、民俗演变、红色故事,那些沉淀在岁月里的记忆,是樟田村独有的文化标识。
方彦阳感慨,乡村文化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保护好、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既能留住乡愁,又能为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赋能。比如,挖掘红色故事打造研学路线,整理民俗技艺开发文创产品,让文化 “活” 起来、“火” 起来,成为乡村振兴的软实力。基层工作者们已行动起来,通过修复古建、收集史料,守护文化根脉,这份对乡土文化的敬畏与担当,让交流更添温度 。
交流中,方彦阳与政府人员聚焦乡村治理难点与创新。在产业发展上,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如何整合闲置土地、发展特色产业,是讨论焦点。工作人员分享,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生态种植、乡村旅游,虽面临市场风险、资金压力,但村民参与、集体受益的探索,让大家看到集体经济壮大的希望 。
在基层治理协同方面,村务监督委员会如何与村 “两委” 配合,保障决策透明、执行有力,成为交流重点。从财务公开到项目监督,从村民诉求反馈到矛盾调解,一套 “监督 + 服务” 的机制,让村级事务在阳光下运行。方彦阳结合专业知识,探讨引入数字化监督、拓宽村民参与渠道,与工作人员碰撞出思路火花,为治理升级提供新视角 。
谈及新时代文明实践,双方围绕 “如何让活动更贴民心” 交流。工作人员说,开展理论宣讲要接地气,用方言、案例让政策 “听得懂”;文化活动要聚人气,结合传统节日、村民需求设计,让文明实践真正融入村民生活。这些实践,让方彦阳看到基层文化治理的巧思 —— 不是 “高大上” 的灌输,而是 “接地气” 的共鸣,以文化人,润物无声 。
此次下乡交流,方彦阳收获颇丰。从基层治理的组织运作,到民生服务的细致入微;从文化传承的坚守创新,到产业发展的探索突围,樟田村的实践,为理论学习提供了鲜活样本。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 “补课”,更是一场心灵的 “洗礼”—— 基层工作者们扎根乡土、默默耕耘,用实干诠释责任,让 “为人民服务” 不再是口号,而是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 。
对于萤光成炬实践队而言,此次交流是 “调研 + 实践” 的生动课堂。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入乡村,把基层经验带回校园,转化为学术研究、政策建议的养分;也将鼓励更多队员走进乡土,让青春力量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用所学所知,为乡村治理优化、文化传承创新、产业发展升级,贡献属于青年的智慧与担当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佳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