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共济聚各族,青春志愿暖健康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医心共济”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三下乡・民族团结健康行动”

发布时间:2025-08-23 11:2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千睿   阅读 4.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2025年7月,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医心共济”志愿者服务队循着民族交融的脉络,奔赴淄博市、潍坊市青州市和青岛市城阳区,铺开“三下乡・民族团结健康行动”的实践画卷。这支由山东第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的学子组成的队伍,兼具扎实医学功底与跨文化沟通意识,怀揣责任与奉献精神,深入淄博金岭回族镇、刘家营村、潍坊青州北城社区及海岱苑社区等地,驻足朝鲜族聚集地青岛城阳天泰城社区,并延伸服务至青州博物馆、范公亭、青岛城阳博物馆等文化地标。

在淄博刘家营村,团队走进民俗馆,追溯蒙汉通婚交融的悠长历史。在潍坊青州,团队于范公亭研习范仲淹“蕃汉一体”的治理智慧,在青州博物馆梳理南北朝至清代多民族共生脉络,赴北城社区聆听满族学者唐玉民老人动情讲述旗城满汉“共居共学”的百年故事,至海岱苑社区与少数民族居民深入座谈——每一步都浸润着历史的回响与当下的脉动。在青岛城阳,团队于博物馆探寻“齐国边镇”多民族贸易的印记,继而深入朝鲜族聚居的天泰城社区,与居民围坐交流……志愿者们以“文化为根、健康为桥、语言为纽”为实践内核,将“文化探访、政策宣讲、健康调研、科普服务”作为行动路径。他们悉心梳理蒙古族、满族、朝鲜族等民族的语言习俗与文化传承;通过普通话推广及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调研,构筑沟通桥梁;更以慢性病预防、夏季健康科普等专业服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在躬身实践中,团队矢志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心使命。


一、探寻历史智慧,共筑团结基石

服务队深入齐鲁大地开展文化调研。在范公亭公园,重点考察古代边疆治理的实践经验;在北城社区拜访《青州旗城》作者唐玉民老先生,记录满族语言、民俗等非遗文化;在刘家营村民俗馆,通过珍贵史料梳理蒙汉民族交融历史轨迹。通过实地走访、专家访谈、史料研究等方式,系统考察多民族共生共荣的发展历程。

团队创新宣传形式,在旗城社区、米子田幼儿园开展"民族团结小课堂",通过专题讲座活动传递"中华民族一家亲"理念。在海岱苑社区,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调研,收集少数民族群众在就业、教育等方面的需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民族团结理念。

▲图为志愿者面向社区群众做民族团结讲座

二、发挥专业优势,守护基层健康

服务队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在青岛天泰城社区开展健康服务活动。活动聚焦老年人健康需求,围绕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开展预防知识宣讲。队员们结合典型案例,详细讲解防治措施,并现场解答居民疑问。同时,紧抓暑期安全关键期,服务队为社区儿童量身打造互动式讲座,普及防溺水与交通安全知识,有效提升了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此次活动将专业医学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健康守护,是医疗知识普及与社区服务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彰显了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为构建健康和谐社区注入了强大动力。

▲图为志愿者们和幼儿园小朋友合影

三、搭建沟通桥梁,增进文化理解

服务队深入淄博刘家营村和海岱苑社区,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帮助村民提升语言交流能力。同时开展方言问卷调研,了解当地语言使用现状,收集群众学习需求,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队员们也虚心学习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实现双向交流、共同进步。

▲图为志愿者向唐玉民老先生请教满语

四、文化传承创新,凝聚精神力量

服务队深耕文化沃土,助力文脉传承。队员们系统梳理博物馆馆藏文物,探寻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实物见证;在范公亭公园深入研讨范仲淹边疆治理思想的当代价值;走访北城社区记录满族非遗保护现状,在刘家营村考察蒙汉交融历史印记。通过镜头记录、笔墨书写,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图为志愿者们参观青州博物馆


在淄博刘家营村石刻的蒙汉碑文里,志愿者们读懂了民族交融的密码;在青州北城社区唐玉民老人讲述的满族旗城故事中,志愿者们触摸到非遗传承与民族融合的温度;在青岛城阳朝鲜族居民分享的文化习俗里,志愿者们感受到健康共识和文化赓续跨越民族的力量。

志愿者们始终坚持“拒绝单向输出,实现‘双向奔赴’”的实践路径。每到一地,志愿者们必先深度倾听——倾听历史文脉的回响,倾听民族文化的心声,倾听群众生活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志愿者们再精准输出——输出扎根文化的政策解读,输出紧贴生活的健康科普,输出促进交融的真诚行动。这种“深度倾听在前,精准服务在后”的模式,确保了每一次宣讲都根植沃土,每一次科普都直抵人心。

实践途中,挑战与成长相伴而生。面对前期民族习俗调研不足、科普材料适配性有限带来的跨文化沟通难题,团队迅速调整:乡村老人方言难懂,志愿者便用“方言+普通话+肢体演示”破障;志愿者对少数民族礼仪生疏,便以虚心请教叩开信任之门;老人儿童难以理解医学术语,志愿者便将其转化为生活语言娓娓道来。

“医心共济”志愿者服务队的初心,因扎根泥土而愈发明晰——将医学专业深植于民族交融的肌理,健康之花在团结的土壤上绚丽绽放。这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青年一代以行动回应时代命题的生动注脚,志愿者们在触摸历史中坚定文化自信,在服务奉献中厚植家国情怀,在知行合一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份淬炼于实践的信念,终将汇入民族奋斗的洪流,成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基石——各民族如石榴籽般紧紧相拥,汇聚成抵御风雨的磅礴伟力,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永葆生机。这是青春担当对家国情怀最深情的诠释,对民族团结最炽热的礼赞。

 通讯员:刘悦纳 刘千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千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