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蒲公英”普法团西藏分队暑期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23 11:0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朱俊伊   阅读 7.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近日,云南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蒲公英”普法团西藏小分队的 10 名志愿者,携手西藏昌都市芒康县帮达乡第一小学、帮达村幼儿园、盐井中学及帮达村村委会,在这片藏族聚居的边疆热土上,开展了为期20天的“法润边疆心,普法绽芳华”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团队实践成效良好,收获丰富,实践活动受到中国社区发展网、中华网报道,并收到帮达村村委会、帮达乡第一小学、帮达乡幼儿园等多家单位感谢信。

▲图为队员和当地学生合影

针对帮达乡以藏语为主要交流语言、经济依托传统农牧业与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的实际,团队锚定 “推普筑基、反诈普法、女童受教育权调研”三大核心任务,通过课堂教学、田野调查、家庭走访等多元形式,既为边疆注入法治动能,更以青春行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


推普搭桥,让语言互通成为文化交融的 “金钥匙”

面对帮达乡群众日常以藏语沟通的现实,团队以 “降低语言门槛、唤醒文化认同”为目标,创新设计推普课程体系,为后续普法与交流筑牢根基。

▲图为队员与藏族小学生的推普课堂

语教学破隔阂。 团队中 2 名藏族志愿者充分发挥藏、汉双语优势,邀请本土优秀学子分享成长故事,以“身边榜样”激发学习动力,课程覆盖 300 余名藏族小学生。教学中以藏语为过渡媒介,帮助学生自然衔接藏语思维与普通话表达,有效化解孩子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心理顾虑,让普通话学习不再陌生。

情景实践强能力。 结合帮达乡 “茶马古道”文化底蕴,团队精心打造“高原小导游”情景模拟活动,学生们在志愿者引导下,用普通话生动讲解当地古驿站遗址、马帮文化等特色 内容,既提升语言应用能力,更深化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与传播意识。此外,藏、汉双语绕口令比赛、词汇对对碰等趣味互动轮番上演,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夯实普通话基础,为对接外部教育、产业资源搭建起 “语言桥梁”。


普法护航,让法治阳光照亮边疆治理“最后一公里”

依托法学专业优势,团队聚焦群众最关切的反诈防骗需求,分层分类开展精准普法,将法治精神融入边疆基层治理的 “毛细血管”。

▲图为普法小游中同学和队员的合影

校园普法“沉浸式”。 在帮达乡第一小学,藏、汉双语法治小课堂趣味开课。志愿者通过模拟法庭演绎辍学纠纷、情景剧还原 “青稞网售诈骗”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直观理解法律边界;针对“虚假教辅推销”“冒充教师收费”等校园常见骗局,设计“防诈大闯关”互动游戏,帮助学生掌握识别技巧。藏族志愿者更将“违约责任”等专业术语,转化为“说好的事不算数要承担的后果”等通俗藏语表达,让法律知识真正走进孩子心里。

农牧民普法“接地气”。 志愿者分组入户走访,紧扣当地青稞网售、畜牧产品直播等特色经济活动,用藏语细致讲解 “虚假订单”“冒充收购方”等涉农诈骗套路;现场手把手指导安装国家反诈中心 APP ,演示来电预警、短信预警功能;针对汉语水平有限的老年农牧民,专门录制藏语反诈音频,方便其随时收听学习。这场量身定制的普法,不仅提升了群众法治意识,更让大家真切感受到法律面前各民族一律平等,增强了对国家法治建设的认同感。


调研献策,让教育公平成为女童成长 “护航舰”

团队深入帮达乡 3 个自然村,以“农牧区女童教育权实现状况”为核心开展田野调查,用扎实调研为边疆教育公平贡献青春智慧。

▲图为队员进入藏族同胞家中进行调研访谈

多维调研摸实情。 在学校,志愿者列席藏文班课堂,记录低年级女童汉语听说能力达标情况,观察课堂参与度;与双语教师深入交流 “三包”政策落实细节,重点了解物资发放中的性别差异。入户走访时,聚焦女童家庭劳动分工,记录农牧忙季家务时间对学习的影响,倾听家长对子女升学的规划与顾虑。凭借对当地习俗的熟悉,藏族志愿者成功破解“家长不愿谈早婚问题”等沟通难题,收集到传统习俗影响教育的隐性线索,为调研添上深度一笔。

座谈研讨解难题: 针对调研发现的 “低年级汉语适应困难”“传统观念制约升学意愿”等问题,团队与帮达村村委会召开专题座谈会,共同探讨解决方案,为当地教育政策优化提供实践依据,推动女童教育权保障从纸上落到实处。


展青春担当,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雪域高原绽放

此次 “三下乡”实践累计覆盖帮达乡群众及师生 800 余人,服务时长超 3200 小时。 20 天里,志愿者们克服高原反应,尊重藏族民俗文化,在与当地群众的朝夕相处中,深刻体悟了“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语言是最深的心灵纽带,民族团结是边疆发展的根本保障”的深层内涵。

▲图为藏族小学生们收到推普宣传册后的开心合影

从初到高原的不适紧张,到熟练用藏、汉双语开展活动;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到结合当地文化创新服务形式,志愿者们不仅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成长,更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立志将法学专业知识与民族地区实际结合,让推普成为 “交流工具”,让普法成为“共识载体”,真正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

今年 7 月份,“蒲公英”普法团已入选“ 2025 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重点团队”,这场雪域实践,既是一次知识传播之旅,更是一次民族团结之旅。未来,“蒲公英”普法团将持续关注西藏边疆地区法治与教育需求,让青春力量不断为民族地区发展注入活力,让法治之光照亮雪域高原,让各民族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上,携手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实践感悟 | “蒲公英”普法团西藏分队:以青春担当践行使命初心

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24级本科生  卓玛拉宗(藏族)

作为土生土长的藏族青年,以 “蒲公英”普法团西藏小分队队员的身份重返家乡参与实践,是一次兼具责任与荣光的成长历程。回到帮达乡,熟悉的民族语言环境与乡亲们的热忱面庞,既让我倍感亲切,更让我深刻认识到肩负的使命——将在外所学转化为建设家乡的实际力量。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工作中,我充分发挥藏、汉双语优势,将专业术语转化为群众易懂的民族语言表达,助力语言互通与文化交融。当看到孩子们从腼腆试探到能够流畅运用普通话介绍本地特色文化时,深切体会到语言桥梁对促进民族交流、拓宽发展视野的重要意义。普法宣传环节,用母语向乡亲们系统讲解涉农反诈知识,协助老年人掌握反诈工具的使用方法,切实守护他们的劳动成果,这让我深刻领悟到法律不仅是规范社会的制度条文,更是保障群众权益、护航家乡发展的坚实铠甲。

调研女童受教育权过程中,我深入牧区家庭与乡亲们深入交流,倾听他们对下一代教育的期盼与困惑,愈发清晰地认识到,保障女童受教育权不仅是落实教育公平的具体实践,更是关乎民族地区长远发展的根基工程。 20 天的实践中,高原的气候考验着意志,却始终磨灭不了我们回馈家乡的赤诚。作为新时代的藏族大学生,我将争做一名“文化使者”,积极推动藏、汉文化交流,让法治精神与知识养分持续滋养雪域故土,助力家乡同胞在时代发展浪潮中拥抱更广阔的未来。

▲图为队员和当地藏族学校一线教师合影

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24级本科生  巴旦央宗(藏族)

作为 “蒲公英”普法团西藏小分队的一员,重返家乡参与实践如同开启一场连接知识与故土的深度对话。帮达乡的蓝天白云、特色风貌,是我自幼熟知的家园印记,而此次以志愿者身份开展工作,让我以更宏观的视角审视家乡发展的需求与潜力,更坚定了用所学服务故土的决心。

推普工作中,我注重将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承相结合,以藏语为媒介引导孩子们理解普通话的韵律特点,将本地马帮文化等特色历史融入教学内容,使语言学习成为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多元交融的纽带。普法实践中,针对牧区常见的畜牧产品交易纠纷、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风险等实际问题,用母语细致解读相关法律条文,帮助乡亲们树立法治意识、掌握维权方法,此刻,专业知识真正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温暖落地,彰显了法治服务民生的价值。

调研女童受教育权时,通过与双语教师座谈了解教育政策落实情况,走进家庭记录女童教育面临的实际挑战,那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权衡、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坚守,让我深刻认识到,推动教育公平是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高原的阳光见证了我们的付出,也更加笃定了我服务家乡的初心。作为兼具法律专业素养与民族情怀的青年,我将持续以专业能力助力雪域边疆的法治建设,以赤子之心投身教育事业进步,用实际行动浇灌民族团结之花,让其在故土之上绽放得愈发绚烂。

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24级本科生  朱俊伊

此次 “蒲公英”普法团实践活动,为我提供了深刻理解基层需求、践行青年使命的宝贵契机。通过参与活动,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时代价值——它不仅是知识与实践的桥梁,更是青年担当与社会需求的对接点。推广国家通用语言对促进民族地区交流交融、夯实民族团结根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保障女童受教育权作为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长远发展。作为法学专业学生,我深刻体会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践力量的重要性,未来将以更扎实的知识储备,为法治建设与民族地区发展贡献力量。

▲图为团队为藏族小学生发放实践宣传物资以及日用文具

(撰稿:XXXXXXX 图片:XXX)。 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24级本科生  程雨贤、杞金霞

参与此次 “蒲公英”普法团活动,让我们真切感受到青年力量与基层需求的紧密联结。 大学生社会实践,从不是机械的任务执行、流于表面的形式打卡,而是将象牙塔里的青春理想,深深扎进祖国大地的生动实践。 看到团队在推普普法中搭建起的沟通桥梁,在教育调研中凝聚的发展共识,更深刻理解到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深意。作为新时代青年,唯有把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才能让知识转化为推动家乡发展的实效,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以实干诠释“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24级本科生  陈俊彤、段皓

这次实践如同一次精神洗礼,让我们对青年使命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当了解到团队用藏、汉双语架起文化交融的桥梁,用法治知识筑牢边疆安全的防线,我们对新时代青年的担当变得愈发清晰 ——不仅在于掌握过硬本领,更在于拥有服务家国的情怀。乡村振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而我们当下的每一次专业积累、每一次实践历练,都是为将来投身祖国建设积蓄力量。唯有始终以精进之心对待学业,以赤诚之心回馈社会,才能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留下坚实足迹。

▲图为团队和藏族小学生们的普法课堂 

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24级本科生  陈鑫、孙凡

“蒲公英”普法团所传递的力量,让我们对“知行合一”有了更深的体悟。团队将普通话推广与文化传承相融合,将法治宣传与民生需求相结合,生动诠释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真谛。这也启示我们:专业知识的价值,终究要体现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青年的成长,始终要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未来,我们会以更严谨的态度钻研学问,以更主动的姿态参与社会实践,努力让所学所能真正成为助力家乡振兴、推动社会进步的坚实力量,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展现青年的作为与担当。

(撰稿:朱俊伊    图片:卓玛拉宗 巴旦央宗)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俊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4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