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至27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靛蓝印夏”实践团宣讲小分队以"凝实红色基因,解码青春力量"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红色实践活动。团队成员走访了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并创新采用"线下宣讲+云端课堂"模式,在桂平市社坡镇中心小学与桂林市灌阳县潮立村小学进行双向联动的宣讲,不仅让红色精神在青少年心间扎根,更凝聚起他们奋勇向前、担当作为的青春奋进力量。
实地调研:触摸八桂红色印记
团队以“探寻红色根脉”为主线,走进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馆内,成员们驻足于展柜前,泛黄的会议记录、锈迹斑驳的革命徽章与复原的党代会会场,共同勾勒出当年革命志士坚守信仰的模样。在直观感受到先辈们于艰苦环境中坚守信仰、浴血奋斗的精神厚度后,团队成员张同学有感而发:“先辈们于黑夜里摸索前行,于困境中点燃革命火种。这份永不言弃的韧性,是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的精神灯塔!”
图为成员在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调研。任馨懿供图
“当站在当年代表们秘密开会的会场,我突然读懂了‘信仰’两个字的重量。” 张同学在调研日记中写道,“他们明知每句话都可能带来危险,却依然为革命事业据理力争。这种勇气,正是我们要讲给孩子听的核心。”
红色宣讲:让红色精神浸润童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团队成员“业恒”带着精心整理的历史资料进入教室,他先以红军攻克娄山关的史实解读这句诗的豪迈,再通过四渡赤水路线图、遵义会议会址老照片及参会领导人手稿,串联起长征中 “绝境逢生” 的关键节点,生动还原遵义会议如何在危急关头为红军指明方向的历史场景。
当大屏幕播放遵义会议历史动画时,学生们屏息观看;看到红军用破布裹着冻裂的脚在雪地捡松枝生火时,孩子们紧握拳头,神情凝重;当湘江战役的惨烈画面出现,大家对‘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深意有了直观体会。
此外,为让青少年快速理解“遵义会议精神”,团队成员“业恒”设置趣味问答环节,围绕会议时间、精神内涵等核心问题与学生互动。“1935年!”“是坚定信念、团结统一!”孩子们的抢答声此起彼伏,在问答中加深了对历史细节和精神内核的记忆。
“我们不想做‘历史搬运工’,而是要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革命先辈的精神力量。” 团队负责人成员“业恒”说,通过动画、情景模拟等形式,原本抽象的历史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故事,“当孩子们攥紧拳头的那一刻,我知道红色种子已经种下了。”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遵义会议精神”宣讲。任雅君供图
在教室外,团队成员“雅君”将遵义会议置于长征史诗的壮阔背景中,她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生动还原了红军长征路上爬雪山、啃树皮的艰辛,也演活了战士们互相搀扶、咬牙坚持的模样。同时团队成员紧扣青少年认知特点,依托校园内建设的红色文化长廊,创新采用“思想宣讲+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模式,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党中央在危急关头做出伟大决策的艰难与果敢。
图为团队成员借助学校红色文化进行实践宣讲。任馨懿供图
线下宣讲让红色精神在校园扎根时,团队未局限于现有范围,念及更多孩子对红色故事的期盼,便以“云端课堂”联动起桂平市灌阳县潮立村小学。屏幕亮起,孩子们纷纷凑过来,队员举着老照片讲长征抉择、会议争论,有个孩子指着照片里的旧物件小声说“爷爷家也有类似的”;这种“云端课堂”的联动模式,既打破了地域阻隔,又让“挽救了党和红军”的意义借着这些画面慢慢融进孩子们心里,悄然种下知史爱党的种子。
图为团队成员在潮立小学进行“云宣讲”。蓝海波供图
未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靛蓝印夏”实践团宣讲小分队将接续前行,持续采用“线上+线下”的模式,让理论宣讲“活”起来,让红色精神浸润童心,为青少年的成长增添红色思想养分。
(通讯员:焦业恒 黄国宏 覃炜 张铭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