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苗族银饰的叮当声与舞蹈节拍共振,当芦笙古调融入啦啦操的活力旋律,盛夏的黔东南苗乡,台盘村篮球场的欢呼声穿越山谷。近日,武汉体育学院艺术学院师生们走进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通过文艺展演搭建文化桥梁,深入调研非遗传承现状,用美育课堂点亮乡村孩子艺术梦想,在红色教育基地汲取奋进力量。
文化混搭:让传统在舞台上“潮”起来
贵州台盘村“六月六”吃新节篮球赛历经百年发展,孕育出火遍大江南北的“村BA”。近年来,“村T”成为继“村超”“村BA”后又一现象级贵州乡村文化IP。“老祖宗传下的东西,还能这样‘潮’哩!”看着篮球场上武体学子配着苗族歌曲跟随节拍跃起,七旬的龙奶奶眼中泛起惊喜的泪光。这是实践团在“村BA”现场呈现的文化盛宴——师生们深入采集苗歌古调、锦鸡舞步,将其熔铸于啦啦操与体育舞蹈编排中,让古老非遗与现代体育艺术碰撞出奇妙火花。
在“贵州村T”展演中,实践团志愿者张超源身着的苗族风原创时装,既保留苗绣的华丽精致,又融入现代设计理念,让苗绣非遗技艺与国潮文化碰撞出新火花。正如非遗传承人所言:“这些年轻人,让沉睡的纹样真正‘走’了起来。”
从苗歌与啦啦操的旋律交织,到苗绣与现代时装的造型融合,实践团以“文化译者”的身份,打破传统与现代的壁垒,让民族文化在乡土舞台上绽放出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美育扎根:让自信在校园里“长”出来
乡村美育通过艺术教育拓展青少年视野、培育健康审美,在提升文化自信的同时,有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在台江县城关第三小学的校内操场空地中,实践团成员手把手带着孩子们将苗家踩鼓舞里那份独特的顿挫力道,巧妙融入艺术舞蹈的编排中。那些镌刻着热血与信仰的红色故事,跟随着每一个舒展的动作、每一次有力的顿挫,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红色的种子。
立足乡村美育资源匮乏的现状,实践团量身打造了7节艺术理论课程与中国舞、啦啦操、街舞、武术、拉丁舞等5类艺术实践课程。他们将苗族文化、气象知识等融入情景剧、手势舞、手工制作,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乡村儿童的艺术潜能。
深调研行:让传承在实践中“承”下去
素有“天下苗族第一县”美称的贵州省台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拥有苗绣、反排苗族木鼓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4项。为守护民族文化根脉,实践团成员走访非遗工坊,与苗绣州级非遗传承人邰春花之女杨金慧、苗银传承人吴国武、台江县绣娘石传英等深入交流,详细记录苗绣、苗银等技艺的传承现状。
在“古阿新”等非遗品牌工作室,实践团成员与设计师探讨苗绣与当代设计的融合路径;在台盘村村委会,他们与村干部座谈,面向村民、球员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村BA”“村T”等文化IP的发展需求;在县委党校,他们与台江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曾文景深入交流,探讨文化惠民、非遗传承助力乡村治理等方面的结合点。
从技艺传承到产业发展,实践团的调研既关注文化本身,更聚焦“非遗如何活在当下”,为民族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提供了青年视角。 实践团满怀热忱地奔赴台江县团县委、文体广电旅游局开展深度访谈。双方围绕“团学活动与青年发展”“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等核心议题,就高校艺术专长如何在研学设计、非遗提炼、文艺创作等方面发挥作用展开深入探讨,为多方协同推动乡村振兴凝聚了共识。
红色铸魂:让担当在土地上“担”起来
贵州省台江县红色资源丰富,生动记录了党领导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这些宝贵精神财富为新时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厚滋养,在传承红色基因、促进民族团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7月10日至13日,实践团成员先后走进中共台江县委党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施洞古镇两湖会馆等红色地标,在实地学习中感悟民族奋斗历程,坚定理想信念。
红色基因的滋养,让实践团的行动更具使命感。他们将爱国情怀融入文化传承,在与苗乡群众的朝夕相处中,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的内涵。志愿者何宜臻感慨到:“老乡们讲述的故事、坚守的技艺,就是最生动的‘魂’。我们的使命,就是帮他们把这份‘魂’记录好、传承好,让它成为乡村振兴最持久的力量。”
从篮球场上的文化交响,到校园里的美育萌芽;从非遗工坊的深度调研,到红色地标的精神洗礼,武汉体育学院学子以青春之力,将民族文化的“古朴”与时代精神的“时尚”紧密交织。他们用艺术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用脚步丈量乡村的振兴需求,不仅为苗乡绘就了兼具美学底色与发展活力的振兴图景,更诠释了新时代青年“以青春之我,建青春之国”的责任担当。(通讯员:周俏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俏君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