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件藏品诉说赤诚初心! 宁大青年对话78岁红色收藏家黄明明

发布时间:2025-08-22 20:4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邢可涵 沈婧怡   阅读 3.5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2025年8月20日,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烽火再燃·青力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叩响了新四军文化名人黄源之子、“民间红色收藏家”黄明明先生工作室的大门。

文化归民,初心如磐

“我记得我父亲讲过一句话,‘把人民的文化还给人民’,所以我捐赠了2万多件革命历史实物。”父亲是新四军文化名人、鲁迅弟子黄源,母亲是战地记者巴一熔,黄明明诞生和成长于一个红色家庭。当他回忆起收集与捐赠的初心,谈到自己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解——其中最首要的就是“不能忘记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父母有遗嘱,不要分散保管,这样子它的文化价值更高。”黄明明讲到父亲在上海解放后第一个提出要建立中国最完整的人文纪念馆,后来将《故事新编》手稿、鲁迅的38封信及其他珍贵历史文献全部捐赠给了上海鲁迅纪念馆。受父亲影响,黄明明选择将革命历史实物捐赠给上海鲁迅纪念馆、海盐藏书楼、国家版本馆等6个地方。另一方面,黄明明自己带着一部分史料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部队、进企业、进工地,开展展览和宣传。浙江版本馆“海宴河清”展览,吸引四五千人参观,印证着红色文化的澎湃生命力。

藏物述史,精神昭彰

藏品承载着跨越时空的精神密码。“这是1939年2月18日,我父亲陪陈毅将军在丹阳拍的合影。”在访谈现场,黄明明先生向实践队员展示了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并讲述了其父亲黄源的故事。1938年元旦,黄源在武汉见到周恩来,主动要求去延安,总理说新四军同样是党的队伍,黄源便和5位同志组成文化新闻代表团,坐卡车奔赴皖南新四军。黄源虽可免于出操,却仍坚持每日与战士同训,终在皖南事变中成功突围。一本磨损的《随军生活》手稿,记录着黄源以笔为枪的决心。“我不能直接拿枪杀贼,便要用文字报告前线的英勇。”黄明明念着父亲写下的序言。

接着,黄明明拿出母亲巴一熔当年冒着危险保存下来的《血战大渔岛》原件。“抗日战争中,在海岛上与日军正面交锋,仅新四军一例。母亲常说,这些故事不能埋在土里。”黄明明说着,将一本复印件递给团队成员。当团队成员庄重接过史料复印件,1944年舟山大鱼山岛的血色硝烟穿透时空——1944年,64位新四军指战员在大渔山岛与700多名日军激战,43位壮烈牺牲,这本书中记录了他们的完整名单。

烽火再燃,青力传承

成员们接过这份珍贵的文献,接过了这段沉甸甸的历史记忆,也接过了传承红色历史文化的历史重担,正如团队的名字——“烽火再燃·青力传承”。

从黄源以笔为枪的呐喊,到巴一熔冒死保存的战场实录,再到黄明明奔走五十年收集的两万余件藏品,两代人用行动注释着初心。“史料会褪色,但精神必须鲜亮”,团队成员在访谈笔记后写下感悟。这场名为“烽火再燃,青力传承”的实践,正将散落民间的抗战记忆汇入国家叙事,让八十载前的烽火,继续点燃新时代青年的精神灯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卢雯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4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