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未销毁的10元抗币,压了老兵王达时半世纪的“心病”! 宁大青年对话抗币守护者

发布时间:2025-08-22 20:3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邬昌烨 方敏   阅读 2.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2025年8月21日,宁波大学“烽火再燃・青力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访谈了王增产先生。访谈现场,他小心翼翼地展开一个泛黄的绸布包,一张边缘带着明显岁月痕迹的10元纸币映入众人眼帘。这是1945年浙东抗日根据地发行的“抗币”,编号333955,它像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无声地诉说着80年前烽火岁月里的赤诚与坚守。

图为抗币

一张抗币:烽火岁月的金融长城

这张红色货币,正面印着“浙东地方本位币”字样,背面的稻穗图案暗藏深意——1元抗币可兑换1斤食米,这种以实物为锚的发行制度,在战乱年代为浙东百姓筑起了金融防线。

1945年4月,浙东银行在余姚梁弄横坎头村诞生。抗币的发行,有效稳定了根据地的物价,同时也为新四军的粮草供给提供了坚实保障。“它只流通了170多天,却在浙东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王增产抚摸着纸币上已有些模糊的纹路,语气中满是感慨,仿佛通过这张纸币,就能触摸到父辈们用粮食与信誉铸就的金融长城。

图为团队成员访谈

一份愧疚:跨越半生的“心病”

这张抗币的留存,却藏着父亲王达时老人跨越半生的愧疚。1945年9月,新四军浙东纵队奉命北撤,时任后勤干部的王达时接到紧急任务:用根据地最后的存粮兑换百姓手中的抗币。但当他带着回收的10元抗币赶回部队时,大部队已转移至上虞,那些收缴的抗币都已就地烧毁。

“父亲总说这‘贪污’,每次整风都要拿出来检讨。”王增产的声音带着哽咽。这张被遗忘在行囊里的抗币,跟着王达时渡过澉浦的枪林弹雨,走过宿北、淮海的硝烟战场,跨过鸭绿江见证抗美援朝的烽火。七十多年间,它被藏在军装内侧的口袋里,陪主人从青年走到白发,却始终是压在心头的一块石头。

这份“心病”背后,是老一辈革命家对中国共产党的纯洁和忠诚。他们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把生命都献给了解放人类的崇高事业,仅仅保留了一张“抗币”,就感觉到是一种贪污行为,他们的高尚境界令团队成员深感触动。

一种传承:革命精神的时代延续

访谈室的阳光斜斜落在王增产掌心的抗币上,纸币中间的折痕里还留存着经年累月的温度。“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一张纸为啥要传这么久。”王增产笑着把抗币收回绸布包,“但你们今天愿意听这个故事,就说明这张抗币的使命就还在继续。”

采访结束时,团队成员的内心久久难以平静。他们明白了传承从不是把革命物件束之高阁,而是让那些藏在纸页间的赤诚——对百姓的敬畏,对承诺的坚守,对信仰的执着——像当年的抗币一样,在新的时代里,找到属于它的流通方式,让革命精神得以延续和发扬。

图为团队成员与王增产先生的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卢雯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