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家乡·青春助振兴 | 云财经大学“绿韵石屏”实践团:以专业之力赋能红河石屏生态文旅发展

发布时间:2025-08-22 19:5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祖贤   阅读 1.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返家乡

为响应“返家乡”社会实践号召,助力乡村生态治理与文旅价值转化,8月10日,云南财经大学“绿韵石屏”社会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前往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以“生态治理现代化与乡村文旅价值转化”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实践团依托公共管理、环境经济、产业经济等多学科专业优势,深度参与当地乡村生态维护与文旅资源开发,为石屏县构建“生态-产业-文化”协同发展格局注入青年动能。

生态治理一线,构建乡村环境长效机制

石屏县作为滇南生态涵养区与历史文化名城,乡村生态本底是文旅产业发展的核心依托。实践期间,实践团聚焦“乡村公共环境治理”核心需求,深度参与乡域垃圾分类体系运营与公共空间环境优化工作。

在异龙湖周边及乡村文旅节点,团队成员依据公共物品供给理论,协助当地村委会开展垃圾分类设施运维。成员们手持工具,对可回收物、厨余垃圾等进行精准分拣,同时配合优化垃圾转运流程,力求提升资源回收效率。“乡村生态治理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制度与参与式治理的协同命题。”实践团成员杨懿在参与垃圾清运工作时谈到,“比如优化垃圾投放点布局,就得兼顾村民日常行为习惯与游客游览动线,这对公共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提出了很高要求。”

除实务操作外,团队还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对垃圾分类的经济与生态效益进行测算,为石屏县后续环境治理经费的科学投入提供量化依据。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石屏县异龙湖周边开展垃圾分类设施运维工作。张祖贤 供图

文旅融合视角下,推动生态价值转化

石屏县坐拥异龙湖湿地、古村落群等丰富生态与文化资源,文旅产业是县域经济转型的关键抓手。实践团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切入,围绕“生态环境质量对文旅产业的支撑作用”展开调研。

在石屏古城、龙朋镇等文旅核心区域,队员们通过环境清扫、游客引导等志愿工作,近距离观察“生态体验型旅游”的消费者需求特征。“我们结合文旅产业价值链理论,提出‘生态场景营造——文化IP植入——体验经济升级’的发展建议。”实践团成员、产业经济学专业的赵琳介绍,针对异龙湖周边的乡村旅游项目,团队建议将“生态清洁行动”与“农事体验游”相结合,打造“生态志愿+乡村体验”的新型文旅产品,“这样既能强化游客的生态保护意识,又能拓展乡村旅游的参与维度,让生态资源更好地转化为文旅价值。”

这种“生态价值向文旅价值转化”的思路,契合石屏“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定位,也为乡村生态资源的市场化运营提供创新路径。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石屏县某垃圾分类点进行可回收物分拣。黄娇婷 供图

专业赋能乡村,实现知识与需求双向衔接

实践过程中,实践团充分发挥多学科专业优势,实现“知识供给”与“乡村需求”的精准对接。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参与乡村文旅项目的成本核算与收益预测,为当地小型民宿、生态农场的运营提供财务优化方案;环境经济专业学生聚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调研生态资源的资产化路径,助力石屏县探索“生态银行”“碳汇交易”等模式的可行性。

“公共管理的核心是‘治理效能提升’,我们把课堂上学到的‘多中心治理理论’,转化为乡村环境治理的具体行动,让村民、游客、高校学子共同成为生态治理的主体。”实践团指导老师、云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教授表示,此次实践既是学子服务家乡的过程,也是专业知识在地化验证与迭代的过程,为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发展的双向赋能提供鲜活样本。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石屏县公共区域开展清扫工作。张祖贤 供图

接下来,“绿韵石屏”社会实践团将持续关注石屏县生态文旅发展动态,整理实践成果形成专业报告,为当地后续发展提供更多青年智慧;同时期待以此次实践为起点,吸引更多学子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来,让“返家乡”的青春力量持续扎根基层、服务基层。(通讯员 张祖贤 黄娇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祖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4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