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泉边的守望者 ——记敦煌月牙泉景区老员工老秦

发布时间:2025-08-22 17:5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孙曲瑶 赵博   阅读 4.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清晨六点,敦煌的戈壁滩还浸在墨蓝色的寂静里,老秦已经踩着砂砾走到了月牙泉边。他手里攥着一把磨得发亮的铁锨,裤脚沾满白花花的盐渍 —— 这是三十八年里,他迎接的第 13870 个日出。作为月牙泉景区资历最老的生态管护员,这个皮肤黝黑的西北汉子,用大半生的时光,在沙山与清泉之间写就了一段关于坚守的故事。我们社会实践调研团队在月牙泉调研期间,特意寻访了这位传奇的守护者,听他讲述与月牙泉相伴的岁月。

一、沙进泉退时的逆行者

1985 年的夏天,刚满二十岁的老秦第一次站在月牙泉边。彼时的泉眼还在汩汩冒泡,水域面积足有 20 亩,岸边的罗布麻开着淡紫色的小花。"那时候泉边能养活几十户人家,靠划船摆渡、卖沙枣为生。" 他蹲在如今已干涸的古码头遗址旁,指节粗糙的手抚过一块刻着波纹的青石。

转折发生在九十年代初。随着周边地下水超采加剧,月牙泉开始以每年近一米的速度萎缩。1999 年盛夏,老秦亲眼看见泉中心的深水区缩成了不足十平方米的水洼,一群游客站在裸露的泥滩上拍照,有人开玩笑说 "月牙泉快成月牙坑了"。那天晚上,他在泉边的值班室翻来覆去睡不着,听着风沙掠过沙丘的呼啸,像听见某种生命的哀鸣。

我们坐在景区为老秦安排的休息室里,看着墙上挂着的月牙泉不同时期的照片,忍不住问他:"当时看着月牙泉一点点缩小,您心里是什么感受?" 老秦沉默了片刻,声音有些沙哑地说:"就像看着自家的娃娃慢慢生病,却无能为力。那时候每天晚上都睡不好,总想着第二天去泉边看看,会不会有奇迹发生。"

次年开春,景区启动应急补水工程,老秦成了第一批管护队员。当时的工作条件远超想象的艰苦:住在用土坯砌成的临时工棚里,喝着带着咸味的地下水,每天要徒步巡查 12 公里的防护网。最危险的是春季沙尘暴,黄沙能瞬间吞没膝盖,好几次他被风吹得滚下沙丘,怀里还紧紧抱着监测仪器。

"有次连续刮了三天沙暴,等风停了我们去看泉眼,发现半米厚的沙子把出水口堵死了。" 老秦至今记得,他和同事们跪在沙地上用手刨沙,指甲缝里全是血,"那天从中午挖到深夜,终于听见泉水咕嘟冒出来的声音,大伙儿抱着哭,像自家孩子得救了一样。" 说到这里,他的眼眶微微泛红,我们能感受到那份发自内心的喜悦与珍视。

二、把青春种进沙地里

在月牙泉西侧的防护林带,老秦有片 "宝贝林子"。二十年前这里还是流动沙丘,如今已是三公里长的绿色屏障。每棵白杨树的树干上都有他刻的标记,"这棵是 2003 年栽的,那棵是 2010 年补的",他抚摸着树皮上的年轮,像数着自己的孩子。

种活一棵树,在沙漠里比养活一个娃还难。最初几年,树苗成活率不足三成。老秦观察到,正午的阳光会把地表晒得滚烫,刚浇的水不到两小时就蒸发了。他琢磨出 "早晚双灌" 法,凌晨三点和傍晚七点各浇一次水,还发明了用芦苇杆做的 "输水管",让水流顺着沙丘斜面慢慢渗透。

2008 年特大旱灾时,景区供水系统断裂。老秦每天骑着三轮车,从五公里外的村庄拉水,一趟能装 200 斤,一天跑八趟。有次上坡时车轮陷进沙坑,他拼命推车,结果旧伤复发(2001 年植树时被流沙埋过左腿),疼得直打滚。但他硬是咬着牙把水拉回林地,"看着树苗蔫头耷脑的样子,比自己生病还难受。"

如今这片防护林每年能固定流沙 3000 多立方米,林下长出了骆驼刺、沙棘等原生植物。去年秋天,有游客发现林子里来了几只戴胜鸟,这是二十多年来首次在泉边观测到留鸟。老秦特意买了台相机,每天蹲在林子里拍鸟,"这些小家伙比专家的监测数据还准,它们肯来,就说明这里真的变好了。"他拿出相机给我们看他拍的照片,脸上满是自豪的神情。

三、让月牙泉的故事传下去

在景区的游客中心,有个特殊的展柜,里面陈列着老秦的 "三件宝":磨秃了的 37 把铁锨、记录了 28 本的监测日志、还有一件补了 16 个补丁的旧工装。这些物件背后,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 —— 日志里用红笔圈出的 2013 年5 月 12 日,是月牙泉水位止跌回升的第一天;工装上的每块补丁,都对应着一次风沙中的抢修。

"现在的年轻人不爱听大道理,但看到这些东西,他们会问 ' 秦师傅这铁锨咋磨成这样 ',这时候我再给他们讲治沙的故事,就听得进去了。" 老秦现在多了个新身份 —— 景区志愿讲解员。每周三下午,他都会在展柜前给游客讲月牙泉的变迁,讲到动情处,眼角的皱纹里还会泛起泪光。

我们问老秦:"您做志愿讲解员,是希望游客们能从您的故事里得到些什么呢?" 老秦想了想说:"我就是想让他们知道,月牙泉能有今天,不容易。不光是我们这些人在守着,还得靠大家一起珍惜。看到游客们听完故事后,更加爱护这里的一草一木,我就觉得这事儿做得值。"

去年夏天,一群大学生来做社会实践,看到泉边的芦苇丛里有垃圾,顺手捡了起来。老秦悄悄跟在后面,发现他们把塑料瓶分类装袋,还在沙地上插了块自制的警示牌。那天晚上,他把自己珍藏的《月牙泉生态志》送给学生们,在扉页上写道:"守护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代接一代的事。"

如今的月牙泉,水域面积稳定在 13.5 亩,水位回升至 1.5 米,每年接待游客量突破百万人次。当游客们惊叹于沙漠奇观时,很少有人知道,这片清澈的泉水里,沉淀着多少像老秦这样的守护者的青春。

夕阳西下时,老秦开始了每天最后一次巡查。他沿着泉边的木栈道慢慢走着,影子被拉得很长,与远处的鸣沙山连在一起。沙粒在他脚下发出细碎的声响,像是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坚守的故事 —— 这个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浇水、固沙、监测,在平凡的坚守中,写就了属于敦煌的绿色传奇。我们站在远处看着他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敬佩与感动,这或许就是月牙泉能带给游客最珍贵的情绪体验之一 —— 对坚守与奉献的深深动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博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