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2日讯(通讯员 袁涵、张耀尹)翰林酥酥香引客至,礼韵承百年。2025年7月14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英语学院”少云忠魂继,安居文脉传”三下乡实践队前往安居古城,铜梁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翰林酥的总店进行体验学习,了解其历史故事,感受其独特魅力。实践队成员走进翰林酥总店,通过聆听肖刚老师讲述背后的历史故事、亲身体验制作流程、参与直播售卖等方式,深入感受翰林酥的独特魅力。
活动伊始,肖刚老师现场演绎了一段金钱板表演。他运用娴熟的金钱板技艺,配上自编的宣传词“安居古城出翰林,翰林酥出在两翰林家庭,代代相传……”,生动展现了翰林酥的历史渊源,为实践队的学习之旅拉开帷幕。
(图为肖老师表演金钱板)
家学渊源筑根基,匠心传承续文脉
在肖刚老师的金钱板表演之后,实践队成员开展了一场简单的采访。通过采访,实践队成员了解到翰林酥的由来故事。据其介绍,翰林酥的起源与安居古城的科举辉煌紧密相连。早年间,因家境贫寒,古城学子为携带便捷食物进京赶考,便制作了这种小食;也因此造就了安居古城“父子双翰林”,以及“公孙两翰林”共四大翰林的佳话;随着时间流逝,安居人民将这种小食命名为翰林酥,既为激励后辈,也是一种美好的期许。
翰林酥这项非遗传承技艺也与肖老师本人有很深的家学渊源。肖老师的外婆乃是翰林酥的直系传承人,这份传承脉络延续至其舅母一代,由舅母负责经营打理。值得一提的是,肖老师不仅是一位备受赞誉的人民教师,同时还身兼安居古城文化研究会会长一职。肖老师表示:“除了家学渊源外,还是因为自己多重身份的影响引导我更有责任和义务去宣传和发展安居古镇翰林酥”。他强调,传承不仅是手艺的复制,更是专注、耐心、良心与敬畏心的代际传递,这份对精神内核的坚守,彰显着独有的匠心。
(图为翰林酥所获荣誉)
实践助力非遗发展,多元体验促传承
紧接着实践队成员们就进入肖老师的翰林酥总店里面去体验和学习翰林酥从制作、包装到售卖的一整个过程。大家发现,看似简单的制作过程实则暗藏门道,手工制作的精细要求远非机器生产可比,想要做好做精并非易事。此外,实践队成员还参与了翰林酥的直播销售,在直播间热情吆喝、与顾客互动,获得了多元化的实践体验。通过线上线下的联动推广,实践队有效助力翰林酥吸引更多游客,为其拓宽销售渠道,极大提升了产品销量,推动长远发展。
(图为实践队成员体验翰林酥制作)
直面困境求创新,坚守初心谋突破
谈及翰林酥的发展,肖刚老师坦言:“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绝不能在我们手中‘灰飞烟灭’。我作为古城文化研究会会长,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游客越来越少,可能对发展产生阻力,所以我有责任和义务去搞好宣传,要让大家了解养在“深闺中”的安居古城;你们作为重庆外语外事学院三下乡实践团来到安居古城,就是对她最大的宣传,也是对翰林酥最大的宣传。”在调研过程中,实践队也了解到安居古城夏季太热属于淡季,游客本身就会偏少,再加上这两年的发展大不如前,所以如何打破销售阻碍,将翰林酥推广出去成为当下最棘手的问题。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体验活动过程中,肖老师还提到他们对翰林酥的制作工艺、口味等作出创新改变。比如由原来只有阴米、小米和麦芽糖三种原材料,到现在会添加花生、核桃仁等材料,口味增多了,形式更丰富了,甚至还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翰林麻花这一特色产品也由此发明而来。
(图为翰林酥制作过程)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英语学院“少云忠魂继,安居文脉传”三下乡实践团队,踏入安居古城翰林酥总店。实践队成员们亲手体验翰林酥制作过程,从炒米、塑形到分装,感受传统技艺的细腻温度;通过与肖老师深入采访,挖掘其当下困境,探寻翰林酥背后的历史记忆,让古老美食的文化脉络在交流中清晰呈现。后续实践团队也会帮助其宣传、提供相关发展方案等来助力翰林酥的传承。
这次实践,为传统美食文化传承注入青春活力,搭建起青年与非遗美食、历史记忆的沟通桥梁。以亲身实践触摸文化肌理,让翰林酥蕴含的匠心与历史,借青春视角重新焕发光彩。期待更多人聚焦安居古城传统美食,守护文化根脉,推动文旅融合,让翰林酥这类承载乡土记忆的美味,持续传递历史温度,助力乡村文化与产业共荣发展,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土壤里蓬勃生长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耀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