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至21日,福建商学院海外教育学院“红韵先锋行”实践队赴莆田市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红团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民俗寓意,是莆田人文化认同的味觉符号。实践队在莆田深入探寻红团文化内涵、历史脉络与当代价值。通过走访红团手工匠人、亲身体验制作过程、参观莆田博物馆以及实地考察木兰溪流域等方式,用实践足迹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文化认知与精神升华。期待能够提升红团文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并反哺木兰溪流域的文化与经济发展。
实践团队成员
体验非遗技艺,感悟舌尖上的文化传承
8月20日上午,团队成员来到莆田城厢区开启实践首站,亲身体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莆田红团的制作技艺。在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陈阿姨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从和面、制馅、包坯到压模、蒸制,一步步学习这项承载着吉祥寓意与节日记忆的传统美食制作流程。揉捏着由糯米粉和食用红曲米染就的面团,包裹着香甜的绿豆或糯米馅料,再用刻有福、禄、寿、喜等字样的木模压出精美形状,队员们不仅感受到了手工劳作的乐趣,更深刻体会到了红团作为莆田民间节庆、婚嫁等重要场合必备食品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队员体验制作红团
体验结束后,团队与陈阿姨进行了一次简短的访谈。她言语间流露着对这门手艺的热爱,但也透露出深深的忧虑。“真怕再过些年,就没几个人会做真正传统的红团了。”“手工活其实很容易的,只要一步一步做,每个小孩子都会做的很好。”陈阿姨的这句话,沉甸甸地压在队员的心上。他们看到了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传承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探寻历史脉络,增强文化认同与自信
为更深入了解莆田的历史文化脉络,团队专程参观了莆田市博物馆。在宽敞明亮的展厅内,队员们依次参观了“莆田历史与文化”、“莆田民俗”等主题展区。从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遗迹,到唐宋以降的文献名邦、科举盛况;从精美绝伦的木雕、牙雕等传统工艺,到独具特色的莆仙戏服饰与乐器,丰富的馆藏文物与详实的图文资料,为队员们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实践团队驻足观看,认真聆听讲解,不时交流提问,深切感受着莆田作为“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
队员参观莆田博物馆
实地探访木兰溪,见证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从莆田博物馆中,团队了解到莆田的母亲河——木兰溪,这条蕴藏着古人卓越智慧的长河。团队沿着木兰溪岸畔,走向莆田的广阔天地,去触摸莆田贵带治水文化的丰碑。在边行进边访问的旅途中,队员们了解到木兰溪从昔日水患频发到如今水清岸绿、安澜惠民的沧桑巨变,深切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伟力和莆田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水和谐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与取得的显著成效。木兰溪的治理故事,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实例子;是一堂生动的生态环保课和艰苦奋斗教育课。
总结与展望
踏上归途,实践团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再启程。为解决莆田非遗红团文化传播度低问题,设计了一个可爱、亲切的红团卡通形象、拍摄了一段短视频介绍红团文化、寓意。为莆田红团非遗文化传承和木兰溪精神传播提出看法、建议。
此次莆田之行,福建商学院海外教育学院“红韵先锋行”团队通过制作红团、参观博物馆、探访木兰溪等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成功地将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队员们不仅提升了动手能力、协作精神,更在行走中感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红团文化与木兰溪文化精神看似一柔一刚,实际内核相通。它们从不同维度,共同塑造了莆田人民的精神品格。
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将此次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转化为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动力,未来更好地担当起文化交流使者和时代新人的责任,为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此次“三下乡”活动圆满落幕,为学院后续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雅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