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至28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晋善晋美实践队河北支队先后走进邯郸、邢台、石家庄、唐山四个地区,以“农文旅融合+重工业转型升级”为双主线,通过实地走访与深度交流,探索乡村振兴与工业转型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实践队足迹遍及乡野与厂矿,从非遗小院到钢铁厂房,队员们用青春脚步丈量时代课题,用所学专长服务地方发展,在知行合一中感悟绿色发展的青年使命。
图为实践队员与邱县红薯小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人员的合照
2025年7月22日,实践队9名队员首先走进邯郸市邱县红薯小镇,围绕“金邱食悦,薯香织梦”开展实地调研,聚焦地方特色产业潜力—乡村振兴路径—农文旅融合经验三条主线。
队员们深入田间地头与文创展馆,体验“冰薯”等特色产品,观察游客动线与业态组合,形成对小镇发展的“画像”。在加工环节,小镇依托“生产—展示—销售”一体的加工坊,既保留粉条、红薯干等传统品类,又拓展红薯糕点、红薯饮品等创新产品,延伸产业链、丰富客单价。
图为红薯小镇利用闲置资源打造的“薯乡别院”体验设施
文化叙事方面,小镇建成红薯主题民俗展馆,用旧式耕具与加工器具讲述“邱县人与红薯”的在地记忆,以文化串联产品、以体验激活消费。负责人在座谈中表示,小镇的成长离不开村民共建与市场检验;实践队的调研与建议为后续产品迭代与活动策划提供了新视角。游客反馈亦显示,“美食品鉴+田园体验”显著提升了游玩黏性。
图为蒲公英种植基地的工作人员工作场景
7月23日,实践队走进磁县金益农蒲公英种植基地,开展“产业织梦,磁州韵长”主题调研。基地依托当地自然条件实施规模化种植,采用“支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为农户提供技术、种子、保价收购等服务,并吸纳周边老年村民就业,实现增收与关怀并重。
图为实践队在蒲公英科技小院中的合照
在展馆与加工区,队员们系统了解蒲公英的种植历史、药用价值与工艺流程。企业与华北制药、河北工程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打造“蒲草婆婆”系列:从叶茶、根茶等基础品,到蒲公英挂面、咖啡、含片、果露酒等创意食品,再到速冻工厂生产的馅料、包子、水饺、粗粮菜团子,产品矩阵完善、附加值显著提升。
在“农业+”探索上,基地常态化开展科普研学、休闲采摘、品茶与蒲公英美食活动,并打造春季“蒲公英节”,辐射吸引邢台、邯郸、安阳等地游客,形成“原料—加工—文旅”三位一体的综合示范。
图为侯家庄乡岗底村村委会
实践队于7月24日沿蜿蜒山路实地察看苹果园。科学规划的立体种植布局让大家啧啧称奇:山顶广植洋槐树形成水源涵养林,中段坡地栽种大片板栗树发展林下经济,山脚平坦湿润处则集中种植优质苹果。“山顶戴帽、山腰缠腰、山下栽果”的布局因地制宜,既保护了生态又最大限度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
图为村委会负责人向实践队队员讲述苹果小镇的种植情况与建设成果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岗底村苹果种植举步维艰:果树缺乏科学管理,结出的苹果布满黑点水锈,销路不畅,村民几乎放弃。而1996年的特大洪灾成为转机——北京农大教授李保国踏上了岗底这片土地,他的到来彻底改写了村庄命运。李保国与村支书杨双牛定下“一月修通山路,就送来技术”的约定,杨双牛便带领乡亲们在绝壁上炸出一条2公里长的出山路,为知识的引入打开通道。
此后,李保国扎根岗底,把最新的果树管理技术手把手教给村民,引导他们给苹果套袋、防治虫害、科学修剪。第一年,李老师自掏腰包买了16万个纸袋,乡亲们半信半疑地套了4万个。结果秋收时一算账:套袋苹果比裸果每斤多卖好几毛钱!村民们这才真正相信了科学种田的力量。富岗苹果逐渐打出了名气,成立公司注册了商标,产业走上了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快车道。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李保国先生墓前鞠躬致敬
调研最后,实践队来到李保国墓前,静静瞻仰这位“太行新愚公”的照片和事迹展板。队员们神情肃穆,心中澎湃着敬意与感悟:富岗苹果的成功密码,不仅在于一套科学发展的“组合拳”,更在于一种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正是因为有李保国这样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专家,有杨双牛这样实干苦干、不等不靠的带头人,还有勤劳质朴、团结一心的岗底村民,科技成果才能在这片土地上生根结果。产业振兴与精神传承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富岗苹果小镇的传奇。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段家楼景区外的合照
农文旅的兴盛折射出乡村绿色发展的活力,而在城市,一场重工业的绿色转型也在悄然上演。实践队将目光投向河北省石家庄市,探寻老工业基地破茧成蝶的故事。
图为讲解员为实践队讲解段家楼发展历史
来到石家庄市区,第一站便是坐落市中心的段家楼。实践队于7月25日走进这处百年工业遗产,该地由民国军阀段祺瑞家族兴建,融合了近代工业文化与西洋建筑艺术,现已成为城市文旅新地标。漫步在斑驳的红砖厂房和精美的德式楼宇间,队员们仿佛听见了历史的低语:这里曾是机声隆隆的工厂重地,如今华丽转身为市民游客的网红“打卡地”。实践队跟随讲解员参观了段家楼的文创展厅、地下人防工事,聆听段氏家族与石家庄工业的往事,也现场体验了园区推出的沉浸式实景剧。本地创业团队将剧本杀融入工业遗址,让游客在角色扮演中穿越时空、触摸历史。这种“工业遗产+沉浸体验”的创意运营让队员们耳目一新。正如讲解员所说:“历史不仅是记忆,更是产业新生的资源。”段家楼的成功实践证明,老厂房的价值不止于文物保护,更在于文化赋能和业态创新——工业风情也能孕育新兴文旅业态,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图为实践队参观河钢研发基地
工业文明的过去与未来,在实践队当天的第二站形成了鲜明对照。实践队走进了石家庄的钢铁巨擘——河钢集团(石钢),与企业文旅项目负责人和技术人员面对面交流,探索工业旅游这片新蓝海。
图为实践队和河钢材料院负责人及科研人员开展座谈
图为实践队在河钢开展座谈会后的合照
座谈会上,队员们提出疑问:“钢铁这样传统的高排放行业,如何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并吸引游客?”河钢的负责人分享了他们的破圈探索:一方面,企业投入巨资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和智能化升级,实现生产流程的清洁高效,为绿色发展夯实基础。另一方面,河钢将工业厂区打造成开放的科普基地和研学乐园:通过高炉观景平台、轧钢VR体验、厂史展览馆等项目,向公众展示百年钢企的独特魅力。实践队员了解到,河钢已开发出多条参观线路,让游客近距离观看火红的钢水如何淬炼成坚固的钢材,并参与互动实验,将“硬核”的钢铁工艺转化为“软性”的旅游产品。这不仅提高了企业形象,更激发了公众对工业文化的兴趣,为企业探索转型增加了新动力。
图为实践队队员和负责老师在河北地质大学校门外的合照
为了将实践观察上升到理论高度,实践队于7月26日专程走访了河北地质大学旅游系,与当地旅游规划专家座谈求教。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河北地质大学旅游系教授开展座谈
在高校课堂里,队员们系统学习了农文旅融合的多种模式(如景区带动型、村景共建型等)以及工业旅游发展的经典案例,深入了解了区域旅游规划、文旅品牌打造和乡村运营管理的专业方法。一番交流让大家茅塞顿开:无论是乡村旅游还是工业旅游,都需要科学规划、市场思维和持续创新。老师们的经验分享为实践队后续梳理调研成果、完善分析报告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为实践队队员学习《河北省旅游扶贫-体制机制研究》一书
《河北省旅游扶贫-体制机制研究》是该校老师的著作,接待老师将其赠予实践队。书中收录了河北旅游扶贫的实操经验与机制探索,能为调研提供参考。这场交流也让实践队的视野从具体案例延伸到理论框架,从而为下一步乡村文旅的探索做好知识储备。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东寺渔村体验当地文旅设施
带着理论加持的视野,实践队回到实践一线,用所学知识指导实地调研。在石家庄行唐县东寺渔村,队员们迎着夕阳漫步湖畔,尽情体验乡村旅游的闲适与妙趣:荡舟碧波、品尝鲜甜的黄桃、参与农家特色娱乐活动……通过与村干部和村民交谈,队员们了解到东寺渔村近年来依托水库美景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和农家乐,并引进游乐项目丰富业态,成功吸引了大量城市游客。村民们还打造了自有品牌的黄桃等农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拓宽销路,实现了农业增收与旅游兴旺“双丰收”。
图为东寺渔村的特色农产品“网红黄桃”
实践队员结合所学与当地情况,为渔村总结出“观光游乐+特色农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并就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以及文旅设施吸引力提出了推广方案:实践队员提出可以对当地已有的观光游乐项目进行修缮更新,并增加水域安保人员数量,对文旅设施和服务项目的建设细节提供许多可行性建议;此外,渔村正以直播+短视频的方式宣传当地的“网红黄桃”,依托当地产业特色,以网络为载体开展助农宣传,这样的模式也应当坚持和推广。青年学子的金点子得到了当地负责人的积极响应,让朴实的村民们看到了改善渔村建设的新路径。
图为唐山启新水泥工业博物馆
图为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中的博物馆
7月27日至28日,实践队延续“工农文旅资源开发与融合”的调研脉络,将目光投向唐山这座工业重镇,先后探访启新水泥博物馆、开滦国家矿山公园、桃萄水镇及曹妃甸第四农场。通过实地考察、聆听讲解与深度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聚焦工业遗产活化与农业文旅赋能的创新实践,解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多元密码。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启新博物馆的电力馆参观学习
启新水泥博物馆的工业遗产活化,始于直面产业更迭、重拾记忆的主动转型。昔日,这里作为中国第一家机械化水泥厂(启新洋灰公司始建于1889年),长期以水泥生产为核心,曾见证中国近代工业的崛起。但因环保要求与产能调整等挑战,曾经轰鸣的厂区面临闲置与消逝的风险。为守护工业根脉,当地并未选择简单拆除,而是充分唤醒工业遗产的价值,创新性地将其朝着“工业历史展示+沉浸式体验”的方向转型,打造了中国首个水泥工业主题博物馆。
图为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井下参观部分
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的工业发展延续,走出了一条“矿业为基、文旅融合”的特色路径。以往,开滦煤矿以煤炭开采为单一核心,随着资源的开采与城市转型,部分矿井关闭后留下了巨大的地下空间与地上工业遗迹。为拓展工业内涵、激活遗产活力,当地创新思路,将煤矿遗迹变为“展厅”、生产场景化作“教材”,打造集历史展示、科普教育、体验互动于一体的矿业旅游综合体。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的合照
这两处工业遗址的成功转型,为实践队提供了多重启示:工业遗产不是 “包袱”,而是蕴含着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宝贵资源;其活化利用不能简单复制 “商业开发” 模式,而应立足自身特色,找到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平衡点。当地这种“工业遗迹+沉浸体验+文化展示”的模式,不仅开辟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收益渠道,更让厚重的工业文明在文旅融合中焕发出震撼人心的时代活力。
在深入探究当地重工业发展成果后,实践队把目光从内陆工矿拓展到滨海生态与蓝碳场景,观察资源型城市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另一条转型路径。
图为桃萄水镇讲解员向实践队介绍当地文创产品
在探究“工业遗产活化—农业文旅融合”双轨样本之后,实践队最后一站来到曹妃甸滨海带,将视角进一步延展至生态治理与文旅开发的深度融合领域。从桃萄水镇的湿地景观到第四农场的稻田画,队员们看到的是盐碱地治理、湿地修复与文旅科普的同频共振:一方面,湿地作为重要蓝碳载体,为区域提供了碳汇增量与生物多样性庇护;另一方面,“稻田画+观景步道+农事体验”的轻量化场景激活了乡村的消费与社交属性。基于调研,实践队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以生态为底、产业为核、科普为翼:构建“稻画—湿地—温室”的季节性游线,设置蓝碳科普打卡点与低碳出行导览,推动农产品“碳足迹标识”与“稻画IP衍生”并行,形成从田间到市集、从生态服务到文化消费的闭环价值链。这样的滨海样本,不仅补强了唐山从“黑色矿业、灰色水泥”到“绿色低碳、蓝色碳汇”的转型叙事,也为资源型城市的工农文旅一体化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唐山路径。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稻田画
从邯郸依托当地特色产业的乡村振兴与农文旅融合,到邢台岗底村富岗苹果小镇的科技兴农与精神传承,再到石家庄的工业遗产活化与校地智力赋能,以及唐山的工业转型与滨海文旅发展,晋善晋美实践队河北支队以“农文旅融合 + 重工业转型升级”为主题,在城市与乡村、厂房与田野之间,完成了“体验—调研—座谈—赋能—复盘”的实践闭环。我们看到:绿色低碳不只是理念,更是贯穿工业、农业、文化、教育的系统工程;乡村振兴不只是“造景”,更是以产业为核、文化为魂、人才为要、科技为基的长期共建。
本次河北线实践,实践队以“勇于探索、跨域联动”为底色,走读石家庄—唐山—邯郸—邢台等多地,将工业绿色转型、农文旅融合、滨海蓝碳、科技兴农与品牌打造等主题贯通验证;以工程化思维沉淀出可复制的方法包与案例库,让不同地域的差异化资源在同一套价值框架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面向未来,团队将持续拓展与园区、企业、高校的合作半径,把在冀地形成的经验转化为更多可落地的“微方案、真动作”,以青年之志与实干之行,为河北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长久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荣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