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童马寻光服务队用马克思主义启迪幼儿思维

发布时间:2025-08-22 17:1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卫雨   阅读 4.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风采

聊城大学童马寻光服务队用马克思主义启迪幼儿思维

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实现二者的交融互促、协同发展,是新时代拓展理论深度、厚植文化根基的核心命题。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促进理论传播的具象化、大众化,7 月 15 至 7 月 30 日,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童马寻光服务队奔赴山东省济南市、江苏省扬州市及江西省宜春市等地,组织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服务队以中华五行文化为切入点,结合“五行小马”文化IP,阐释其中蕴含的辩证思维与奉献精神,尝试在内容、形式和传播路径上创新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传统文化,为青少年理解两者搭建桥梁。

金智启蒙:以思为炬 照亮童心成长路

以思维启蒙为钥,开启传统文化与理性精神的对话。山东济南平阴县锦东公园,志愿者将 “金马” 与思维启蒙相结合,通过组织词语接龙游戏、带领晨读《大学》《中庸》选段,并辅以“格物致知”的解读和“蚂蚁搬家预判雨前囤粮” 等生活实例的方式,引导儿童形成“观察 — 思考 — 结论” 的逻辑链条,勾连起马克思主义 “从实践到认知” 的思维脉络。此次“经典浸润 — 实践体悟 — 能力内化” 活动,引导儿童初步感悟马克思主义理性思考与实践认知的关系。

(图为实践队成员带领小朋友们齐声诵读《大学》《中庸》选段。 曹含章 供图)

木韵承脉:以艺为桥 激活非遗时代生命力

以非遗为桥,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密码。在江苏扬州开展的非遗探源活动中,志愿者参观了手工文化展览馆,通过观览丰富的图文材料和手工作品,了解传统记忆的历史,理解 “木之生长” 所象征的传承延续性。瘦西湖畔,志愿者拜访了漆扇传承人,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亲身体验漆扇的制作流程。交流过程中,志愿者了解到漆扇工艺面临的实际困境,通过探讨漆扇工艺传承经验,理解传统技艺的延续与创新的重要性,为非遗保护与传播提供实践认知。

(图为实践队成员带领小朋友们拜访漆扇传承者。 王肇嘉 供图)

水润公义:以法为镜 映照公平正义实践观

以实践为镜,映照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法治具象。在山东泰安新泰市司法局,志愿者依托青鸟计划,亲身参与参与整理卷宗、证据核实、行政复议流程等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服务队成员对程序公正的原则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并观察了柔性调解在矛盾化解中的应用。

在实践基础上,服务队成员围绕“水马平平”形象所蕴含的公平正义理念,设计面向青少年的互动教学方案。服务队成员结合校园常见矛盾案例,采用漫画问答形式解析权利边界与解决路径。在情景模拟环节,志愿者设置“玩具纠纷调解”角色扮演活动,引导青少年分组演练证据核查与协商对话流程,将公平正义理念和法治精神转化为具象体验。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行政复议服务大厅整理卷宗。 王肇嘉 供图)

火燃赤魂:以史为鉴 赓续革命精神血脉

以红色旧址为依托,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在江西宜春袁州会议旧址,志愿者在讲解员的引导下,观览步枪、会议文件等革命文物深入了解江西宜春袁州会议的细节,通过“VR 看会议”“云上全景” 等技术手段认识到江西宜春袁州会议对革命进程的影响。

基于参观学习成果,服务队成员面向到访的社会群众及青少年,在旧址现场开展了红色精神宣讲活动。宣讲内容结合会议背景、革命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着重阐释革命先辈们的担当精神。在讲解过程中,成员们引导听众观察实物、思考历史,探讨革命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启示。

(图为小朋友们正在聆听实践队成员关于袁州会议的讲解。 彭宏炜 供图)

土聚合力:以劳为基 夯实集体实践根基

以劳动实践为基石,夯实集体主义与实践精神的成长根基。在山东聊城月亮湾幼儿园,志愿者以“土马劳劳”形象引导儿童参与“集体转大圈”、“传递赛”等协作性游戏。在 “集体转大圈” 游戏中,志愿者承担 “节奏引导员” 角色,通过统一的拍手和口号协调孩子们的动作。练习过程中,孩子们积极尝试跟随节奏,相互观察同伴们的步伐,努力保持圆形的完整与同步。“传递赛” 环节,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提示下分组进行物品传递,在出现传递错误后迅速调整策略,展现出较强的团队合作意愿。这场“游戏体验—理论升华—传播转化”的实践闭环,让孩子们亲身参与团队协作的过程,培养集体主义意识。

(图为实践队成员正带领小朋友们进行呼啦圈挑战游戏。 王肇嘉 供图)

此系列实践活动,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动诠释,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服务队以“五行小马”文化IP为载体,在多元场景中尝试搭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对话的桥梁,践行“让理论扎根大地、用文化浸润心灵”的使命担当,不仅让青少年在实践体验中厚植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更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传统文化转化为滋养成长的精神力量。未来,学院将持续探索二者融合的实践路径,创新传播形式、丰富育人载体,让先进理论与优秀文化融入青年成长轨迹,为培养时代新人凝聚持久的青春动能。

通讯员 张亚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卫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5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