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至8月10日,成都理工大学“山海研绿,科育润童”实践队挺进黄海之滨,把浩瀚的蓝色海洋“搬进”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小草学堂,巧妙融合碳足迹探秘、海洋生态+机器人科普等多元实践,在课堂中奏响守护蔚蓝的交响曲。
实践队队员李一鸣举起一台掌心大机器人,用生动的语言向孩子们讲述其原理,“它们就像鱼的尾鳍、眼睛和鼻子,能测盐度、拍海草、捡垃圾。”,然后拆开外壳,露出螺旋桨、水质传感器和摄像头,孩子们立刻围成一圈,眼睛亮得像被海浪擦过的玻璃一般,聚精会神,目不转睛。大屏幕上同步跳出机器人实拍画面——浑浊水团、漂浮塑料一目了然,孩子们第一次发现“看不见的海”原来如此具体!
通过一节课的理论指导,第二节课孩子们进行简单的编程工作。李一鸣向儿童们解释机器人再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要作用。伴随着此起彼伏的键盘声,在投影出来的图形化编程软件使用指南的指导下,孩子们“拖拽板块”给机器人下达指令,陆续完成了编程任务。那一刻,他们第一次明白:原来“保护海洋”不是口号,而是一组能被自己编排的指令。当想象中机器人在海里游动的画面浮现时,孩子们在心里悄然领悟——科技很小,守护很大;代码很轻,责任很重。
实践队队员井红欣,厉美辰,李羽涵翻开海洋水下生物保护课程的教案,通过PPT展示海洋生物消失的五大驱动因素:填海造陆、过度捕捞、气候升温、塑料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借助丰富图片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孩子们一一理解。当志愿者们问起用何种方式可以保护海洋生态时,孩子们纷纷举起手来,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讲解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志愿者们引出“机器人+海洋生态保护”的理念,用生动的例子告诉孩子们:“科技助推海洋生态保护”
美育课上,孩子们积极参与,动手创作(手工/折纸)、自由表达(绘画)展现了极高的热情与创造力。课堂气氛活跃融洽,有效提升了孩子们的艺术兴趣、动手能力、审美素养和集体荣誉感,既取得了良好的美育普及效果,又极大提高了科普的有效性,深受学生喜爱和当地好评。活动结束后,队员护送孩子们回家,确保活动安全圆满。
每节课堂的都各有精彩,大家都全神贯注,积极投入,无论是志愿者还是孩子们,都收获满满。在这段时间的“小草课堂上”志愿者们以丰富的授课形式播散“绿色希望”。志愿者井红欣在课后发表感想到:“这一天播下的种子,或许不会立刻发芽,但当这些孩子下次来到海边,看到垃圾会主动弯腰捡起;看到空调运转,会想起’地球的被子‘;看到水中的小鱼,会惦记起’它们需要凉快的家‘。这些细碎的瞬间,正是希望生长的样子。毕竟,守护世界的勇气,从来都不是从课本里学来的,而是从‘我在乎’这三个字里,慢慢长出来的。”课堂上的点滴积累都在为孩子们的成长添砖加瓦。接下来的日子里,成都理工大学“山海研绿,科育润童”实践队将继续把“海洋生态+机器人科普”的理念全面贯彻到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中。
撰文|苑文渊 张炜敏
图片|厉美辰 井红欣
审核|李羽涵 毛茂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炜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