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 动青春,点亮未来——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学生绘就生态保护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08-22 16:3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芳   阅读 4.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2日讯(通讯员 刘芳)为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坚定抗起生态文明保护的青春使命,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黎乡‘碳’秘——民族生态智慧传承与推广”实践服务团队,秉持“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的低碳对话”的行动宗旨,于2025年暑假深入海南省五指山市、琼海市。在指导老师刘芳、符夏莹的带领下,队员们用青春足迹丈量黎乡的生态密码,在田野调查与实践体验中,架起传统与现代的低碳桥梁。


五指山深处:解码黎族生活里的生态哲学​

在五指山市的调研中,团队将目光聚焦于水满乡毛纳村、毛阳镇初保村的黎族 “服饰 — 饮食 — 建筑 — 技艺” 四大生活场景,如同打开一本厚重的生态典籍,每一页都写满了先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图为团队成员在五指山市毛纳村合影

织锦与染艺:经纬间的 “取之有度”

在黎族村寨的织锦工坊,传承人现场展示了黎锦技法。细密的经纬交织间,不仅再现了黎族先民对自然纹样的精妙复刻,更深刻体现了“取之有度”的资源使用理念。团队成员通过细致观察发现,黎锦原料均取自本地天然植物,而染色工艺采用的草木染技术,从植物采摘到染液熬制全程零污染、零排放。队员们还深入了解了黎锦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以及植物染技艺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深刻体会到传统纺织技艺与生态保护的紧密关联。

▲图为团队成员在五指山市毛纳村了解黎锦技法

饮食智慧:古法酿造中的自然哲学

队员们围坐在传承人身边,聆听其揭开山栏酒“自然发酵、陶瓮窖藏”的古法酿造奥秘,以及鱼茶借助乳酸菌实现自然防腐的智慧之道。这些流传久远的饮食智慧,在保留食材营养的同时,避免了防腐剂的使用,展现了黎族先民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生存哲学,为现代低碳饮食理念提供了传统范本。

▲图为团队成员在五指山市毛纳村考察黎族传统饮食智慧

船型屋建筑:低碳生活的朴素典范

别具一格的船型屋,是黎族最古老的民居。其以茅草覆顶、竹木为架,独特的“人”字形屋顶设计能够迅速排雨,架空的地板有效隔绝潮湿与虫蛇,而椰叶编织的墙体则巧妙地实现了自然通风与隔热。这一最朴素的低碳建筑典范,充分展现了黎族人的生态智慧。

▲图为团队成员在五指山市初保村探寻“船型屋”的建筑奥秘

陶艺传承:指尖触感中的 “物尽其用”

陶艺工坊里,黎族陶工演示了从拉坯到成型的全过程,并揭开了陶器不上釉却能渗水透气的奥秘 —— 通过精准控制陶土配比与烧制温度,使陶器形成细密孔隙,既满足日常使用需求,又顺应了自然材质的特性。队员们亲手尝试捏制陶坯,在泥土的触感中体会 “物尽其用” 的匠心,深刻理解了黎族传统手工艺 “就地取材、循环利用” 的生态内核。

▲图为黎族陶工演示陶器制作过程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陶器制作

雨林奥秘:探寻生态保护的多元路径

离开黎寨,团队进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在护林员的引领下,队员们深入雨林腹地,仔细观察古木、树藤,追踪海南长臂猿活动轨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入选第一批国家公园,园内初步统计有高等植物289科1368属4367种,有野生脊椎动物65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34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全岛的生态制高点,是海南岛森林资源最富集的区域,是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等海南岛主要江河的发源地,既肩负着保护热带生物多样性的重任,又发挥着保持水土、固碳释氧的重要功能。通过构建“雨林巡护系统”,采用“现代保护体系 + 民族传统智慧”的创新模式,既用卫星遥感、红外监测等科技手段实现精准保护,又尊重黎族世代相传的山林保护公约,让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了更接地气的实现路径。

▲图为团队成员考察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


博鳌乡村:民族智慧在生态发展中焕发新生

沙美村,地处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坐落于风景如画的金牛岭畔,直面生态湿地沙美内海。沙美村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保护理念,推进沙美内海全面退塘还林还湿,清退鱼虾塘600多亩,复植红树林568亩,形成以红树林保护为主的湿地生态区,建成“椰林水韵”、“饮水思源”、“滨海长廊”、“耕读传家”、“山海在望”和“金牛泉涌”六景生态景观。曾经黑臭水体环绕的沙美村,如今摇身一变成了旅游打卡胜地。沙美村发挥自身生态优势,以“农户+合作社+公司”的模式进行统一经营管理,让村民共享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实现村民就业致富。草坪花园垂钓区、万亩内海湿地公园、千亩红树林生态公园、咸淡水交汇独特景色和水产品……丰富的业态和优质的服务让沙美村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到来,并且汇集了20家创业单位入驻,吸纳全村旅游从业80人。

▲图为团队成员在琼海市博鳌镇沙美村考察留影

南强村位于万泉河流经的末端,是距离博鳌亚洲论坛会址最近的自然村。随着村庄启动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系列行动,村民的环保意识日益提升,自觉维护村庄生态环境。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为保护村后的南强岭生态环境,村里专门制定了《南强岭环境保护规定》,严禁一切开荒种植行为。如今,南强岭上古树挺拔,乔灌藤草繁茂,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得到了完好保存。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文明的村风和丰富的古物资源,南强村秉持“艺术赋能生态”的理念,将闲置农房精心改造为文创民宿。这一举措不仅保留了原有民居的外观和结构,还采用抗风防腐材料对房屋外立面进行修缮。同时,该村积极引进公司合作,通过合股形式先后创办了“南强竹排漂流”“花梨人家农家庄园”等小规模乡村旅游项目,使众多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如今,南强村日均接待游客超过2000人,每月旅游创收高达3万多元。五彩缤纷的花海与独具特色的侨风民居交相辉映,共同绘就了一幅南强美丽乡村的生态画卷。

▲图为团队成员在琼海市博鳌镇南强村考察留影

沙美村与南强村的蜕变,正是海南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的生动缩影。沙美村实施退塘还林还湿工程,将红树林湿地打造成为生态名片与文化载体,使黎族“取之有度”的生态理念在产业发展中得到延续;南强村则修缮侨风民居、制定环保规定,通过“艺术赋能生态”的方式,让民族建筑文化与乡村旅游相得益彰,使黎族“守土有责”的生态理念在产业发展中得以传承。两个村落通过生态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海南民族生态文化与生态发展的良性互动,既守住了根基与灵魂,又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让古老的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的乡村图景中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青春担当:让古老智慧照进低碳未来​

此次实践活动中,团队的青春足迹遍布黎乡大地,队员们化身 “生态记录者”,用镜头细致捕捉船型屋的低碳建筑细节、黎锦中 “取之有度” 的纹样密码;变身 “科普宣传员”,以卡通形象 “小森宝” 为主角,通过短视频、知识竞赛、文创产品、AI动画等多样化、年轻化方式,向大众揭秘黎族生态智慧与现代低碳生活的连接点,让更多人看到 “老祖宗的智慧” 如何为当下的生态保护提供灵感,传递低碳生活的理念。​

“青春不设限,环保不停歇”,团队将以此次实践活动为起点,持续倾注青春于生态文明保护事业,将进一步深入总结调研中获取的黎族低碳智慧,积极探究传承与创新之道,致力于让这一传统智慧真正融入现代生活,使黎乡的“碳”秘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撰稿:刘芳
  图片:林延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