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2日讯(通讯员 赵婧彤、何晨菲、谢心怡)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苍梧骑迹新承"团队于7月4日至11日深入梧州骑楼城,聚焦文化数字化传播现状开展专项调研。通过实地走访、问卷分析与商户深度访谈,团队发现这座百年商埠在数字化转型中正面临技术赋能断层与内容创新乏力的双重困境,其数字化实践与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商户数字化运营普遍受制于技术门槛与资源投入不足。世纪丝绸之路店铺虽启动微信小程序开发,但因商品种类繁多、图片上传技术要求高,项目推进缓慢,至今未能上线。某副店长坦言:"我们缺乏专业团队,只能边摸索边推进。"这种技术短板在中小商户中更为突出,新迎客旅店至今未开通任何社交媒体账号,线上推广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调研发现,多数商户对"政府专项补贴支持智慧旅游"政策有所了解,但普遍反映支持措施偏向硬件升级,缺乏内容创作、流量运营等软性支持。
▲图为梧州骑楼城内商铺。谢心怡供图
游客数字化体验需求与供给存在显著错位。多数游客表示未购买过骑楼城文创产品,但希望通过数字化手段获得更多选择。某高中生游客直言:"抖音上的探店视频很吸引人,但到现场发现缺少能带走的数字纪念。"这种"线上吸引、线下失落"的体验断层,暴露出骑楼城在数字化内容开发上的滞后——既未能将建筑文化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资产,也缺乏将游客流量转化为数字消费的有效路径。
▲图为梧州骑楼城洪火市集。谢心怡供图
对比其他文化景区数字化转型实践,骑楼城的短板更为明显。部分文化景区已通过AR技术实现历史场景还原,或将非遗文化与直播结合,而骑楼城的短视频内容多为商户自发拍摄,缺乏专业策划。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技术应用深度,更反映在文化内涵的数字化转译能力上。
面对数字化困局,团队建议构建"三位一体"转型方案:政府层面设立数字化内容创作基金,重点扶持骑楼建筑AR导览、六堡茶工艺数字博物馆等项目;高校层面建立"数字骑楼"实验室,培养既懂文化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商户层面推行"数字店长"计划,通过第三方平台提供低成本的技术解决方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范雨蕾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