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艾,不止于“防”,更在于“懂”

发布时间:2025-08-22 14:5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来双超 李慧 傅一格   阅读 5.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08月22日讯】(通讯员:傅一格)为积极响应国家艾滋病防治工作号召,切实提升公众防艾认知水平、消除社会歧视,2025年7月20日,锦州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医路远航志愿服务实践团的14名成员,走进辽宁省锦州市北湖公园,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开展防艾宣传活动,用青春力量为守护公众健康添砖加瓦

现场布置:晨光里的防艾阵地

早上7点半,北湖公园的晨雾刚散,北湖公园已有不少晨练的市民。实践团成员们迅速分工:5 人合力将 4 块展板立在树荫下,展板上 “艾滋病传播途径”“日常接触不传染” 等内容配着彩色示意图,格外醒目;8 人负责整理宣传手册,手册封面用大号字体写着 “防艾知识小课堂”,内页按 “基础知识”“预防措施”“消除歧视” 分栏,每部分都附案例;剩余队员调试扩音设备,反复确认 “免费防艾咨询,大学生现场讲解” 的宣传语清晰可见。

科普宣传:用专业知识一点点消解市民的恐惧与偏见

在防艾知识科普现场,实践团成员们依托精心制作的科普展板和通俗易懂的宣传手册,为市民带来系统而专业的防艾知识讲解。他们围绕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检测治疗等核心内容展开科普,深入浅出地帮助大众建立对艾滋病的科学认知。成员们始终强调,防艾宣传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传递,更在于消除公众对艾滋病的恐惧与误解,让大家掌握科学防艾方法,从而降低传播风险、减少社会歧视。

互动环节中,成员们针对市民提出的各类疑问,结合真实案例耐心解答,引导大家以平等、尊重的态度看待艾滋病患者群体;知识调查环节则通过简洁的问卷,精准掌握市民的防艾认知程度,为后续开展更具针对性的科普活动奠定基础。这些实践举措让市民在深度参与中提升防艾意识,共同筑牢健康防线。

图为医路远航实践团成员防艾科普图片(刘志恒摄)

在防艾科普宣传过程中,团队成员在讲解艾滋病传播途径的同时,着重介绍科学防艾方法,用专业知识一点点消融市民心中的恐惧与偏见。“阿姨,您看这份宣传页,标红的这几行是艾滋病传播途径,旁边蓝色标注的是日常安全接触行为,像一起散步、聊天这些都不用担心会传染。” 身着粉色上衣的队员指着宣传页,轻声向身旁的阿姨讲解;“大叔,您看这宣传页上的内容,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性和母婴这三种途径传播。像您平常和人在广场上聊天、散步,哪怕偶尔有肢体接触,都不会被传染。” 身着浅紫色上衣的队员也耐心向一位大叔解释。整个上午,这样的对话在宣传点不断上演。队员们始终笑意盈盈地回应着 “蚊子会传播吗”“得了艾滋病能活多久” 等问题,尽管汗水浸湿了衣衫,声音也渐渐沙哑,却始终乐在其中。大家纷纷表示,能让更多人科学认识艾滋病,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图为医路远航实践团成员防艾科普图片 (刘志恒摄)

摒弃误解,看见 “艾” 背后的无辜身影

宣传过程中,队员们也敏锐察觉到一些深层问题:不少市民对艾滋病患者抱有偏见,认为感染是个人生活不检点所致。对此,团队成员耐心解释:许多艾滋病患者其实是无辜的受害者,部分人因血液传播意外感染 —— 在医疗条件落后、血液筛查不规范的地区,曾有因输入被 HIV 污染的血液导致多人感染的悲剧;静脉药物使用者共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或在非法美容、文身中使用未消毒器具,都可能让病毒有机可乘;甚至有新生儿一出生就携带病毒,他们更是毫无过错。在队员们的细致科普下,一些市民逐渐放下对艾滋病患者的偏见,眼神中的抵触慢慢转为理解。

图为医路远航志愿服务实践团合影 (刘志恒摄)

通过本次防艾实践活动,医路远航实践团真切感受到公众在艾滋病认知上的误区与恐惧,更深刻认识到 “科学防艾” 不仅是公共卫生命题,更是关乎社会包容的人文课题。开展防艾宣传,绝非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在拆除偏见的壁垒,守护每个生命平等享有的健康权利,让感染者与健康人群的相处突破认知隔阂。

要让防艾理念真正深入人心,既需要政府主导完善防艾防控体系,推动科学知识的常态化普及与精准化传播;也离不开社会力量协同,鼓励更多专业人士与青年群体参与防艾志愿行动,以理性科普消解恐慌情绪。唯有凝聚多方合力,方能构建起更科学、更温暖的防艾防护网络。

图为医路远航志愿服务实践团合影 (刘志恒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来双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7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