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2日讯(通讯员 任佳佳)阳新布贴,这门承载着荆楚文化基因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崭新姿态拥抱时代。“石韵薪传实践”团队走进黄石阳新县,以三下乡实践为契机,响应国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号召,在非遗保护、文化调研与社会服务中,书写青年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篇章。
▲图为全体队员与非遗工艺人合影
在阳新文化馆,团队成员沉浸式学习布贴工艺,从裁剪拼贴到纹样设计,亲手复刻“十二生肖”“凤穿牡丹”等传统图案,体悟非遗技艺中“经纬之间见天地”的匠心。指导老师与非遗传承人孔老师的交流,更揭开了布贴技艺“口传心授”背后的传承困境——当下,阳新布贴正面临年轻传承人断层、市场化不足等挑战,亟需注入创新活力。
▲图为队员学习制作布贴的过程
在阳新文化馆,团队成员沉浸式学习布贴工艺,从裁剪拼贴到纹样设计,亲手复刻“十二生肖”“凤穿牡丹”等传统图案,体悟非遗技艺中“经纬之间见天地”的匠心。指导老师与非遗传承人孔老师的交流,更揭开了布贴技艺“口传心授”背后的传承困境——当下,阳新布贴正面临年轻传承人断层、市场化不足等挑战,亟需注入创新活力。
▲图为采茶戏演绎者们排练场景
在采茶戏传承中心与博物馆的探访中,团队以“文化解码”视角感受地域文明脉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阳新采茶戏的婉转唱腔、博物馆里的文物遗存,正是荆楚文化在新时代的鲜活注脚,也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保护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民族精神的延续。
▲图为图为直播过程
“非遗+直播”“非遗+调研”“非遗+助残”,团队用多元形式拓宽文化传播半径:
直播破圈:在布贴制作现场开启线上直播,让千余名网友见证“碎布成画”的神奇,实现传统工艺与数字媒介的碰撞;
▲图为成员采访过程
调研问需:在仙岛湖景区发放问卷,以数据勾勒大众对非遗的认知图谱,为后续文创开发提供依据。
▲图为成员协助看顾摊位
助残赋能:走进“黄石工匠杯”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见证阳新布贴工坊为残障人士提供就业岗位,诠释“非遗传承+民生改善”的双向价值,正如团队在文创摊位展示的布贴作品,让古老技艺与现代审美擦出温暖火花。
▲图为成员实地采访过程
团队后续调研数据与实践成果,形成非遗保护方案,持续为阳新布贴注入“青春智慧”。这场三下乡实践,既是对国家“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政策的积极响应,更是黄石青年以实际行动回答“如何让非遗活起来”的时代命题——当传统技艺遇见青春力量,荆楚文化的脉络必将在新时代绵延生长,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的文化动能。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任佳佳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