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与理同新实践团全体成员和村干部合影
广东省全面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力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2025年作为实现该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关键节点,各项工作稳步推进。2025年6月,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中美国际学院与理同新实践团走进珠海市斗门区井岸镇黄金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广东县镇村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图为黄金村全村俯瞰图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井岸镇黄金村,位于珠江口西岸、黄杨河畔,是典型的岭南水乡,2011年被评为“广东省文明村”。近年来,在“百千万工程”的大力推动下,黄金村积极探索特色发展路径。依托自身的资源禀赋,在农业产业上不断优化升级,同时积极挖掘乡村旅游潜力,致力于打造集生态农业观光、民俗文化体验等为一体的乡村发展新模式,逐步展现出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
一、深入黄金荔藕村 调研产业发展现状
▲图为与理同新实践团成员与村干部开展座谈
为探寻黄金村特色农业的发展脉络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实践团与黄金村村委干部展开深度交流。村干部介绍,黄金村地处斗门区核心农业带,拥有连片的荔枝种植园与莲藕池塘,其中荔枝品种“玉荷包”因生长于富硒土壤,果肉富含微量元素,口感清甜细腻;莲藕则依托当地温润的气候与清澈的水质,淀粉含量高、质地粉糯,是周边市场的热销农产品。
▲图为队员采访荔枝农户
▲图为队员采访莲藕塘塘主
实践团成员通过田间走访和实地调研,与农户面对面采访、交流,了解荔藕产地发展优势。此次调研,旨在精准挖掘黄金村农产品的地域特色与生态优势,为村庄依托资源禀赋探索“农业+ 文旅”“生态 + 产业”等融合发展路径,助力黄金村在“百千万工程”中进一步激活乡村发展动能,推动乡村振兴迈向新台阶。
二、直播赋能黄金农产 探索电商助农新场景
▲图为队员做直播前的准备工作
▲图为队员开展荔枝产品的直播推介
中美国际学院与理同新实践团第二站聚焦“直播助农”,团队走进黄金村专属直播间,以新媒体为当地农产代言。直播中,团队围绕“玉荷包”荔枝展开推介,通过特写镜头呈现其鲜红果皮与饱满果型,搭配提前录制的果园实景视频,详解从疏花疏果到人工采摘的标准化种植流程。
▲图为队员与网友直播互动
团队还积极与网友互动,耐心科普荔枝保鲜知识,着重突出黄金村“玉荷包”荔枝的富硒特性,让网友深入了解这一特色农产品的独特优势,有效提升了产品的线上曝光度,为拓宽销售渠道、助力农民增收注入了强劲动力。
三、非遗融合文旅新篇 走访书房挖掘文化价值
▲图为村民展示非遗技艺“装风鳝”
▲图为村民展示非遗技艺“装风鳝”
中美国际学院与理同新实践团第三站聚焦非遗文化与文旅融合,通过黄金村村委干部讲解、视频资料学习及实地走访,深入梳理当地文化脉络。村干部借助老照片与纪录片,重点介绍了斗门非遗项目——装风鳝。风鳝因冬季北风起时活跃于河面得名,渔民利用潮汐规律与特制鱼笼的捕捞技艺,至今延续“北风起、鳝鱼肥”的民间谚语。团队深刻认识到,该技艺是斗门水乡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保护与传承价值。
▲图为队员与村干部交流研讨
随后,团队跟随村干部参观了黄金村的善雅书房。书房内设有乡村历史文化专区,同时配备儿童读物专柜。村政府每月定期组织“童心读书会”,引导村内儿童在互动交流中分享阅读心得。团队与村干部研讨认为,善雅书房可作为文化赋能的重要载体,建议在阅读分享后增设非遗学习环节,邀请“装风鳝”非遗传承人开展讲座,传授特色捕捞技艺,以厚植文化认同助推非遗薪火相传,夯实乡村文化传承的代际延续根基。
▲图为全体成员合影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中美国际学院与理同新实践团通过此次实践,以“实地调研 + 直播展示+ 文化解构”的形式,深入了解黄金村荔藕产业自然禀赋、非遗技艺文化内核及乡村文化空间价值。团队从青年视角探究乡村发展需求,为该村农产品提质、电商渠道拓展、非遗传承及“文旅+”内容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未来,团队将持续发挥专业优势,助力乡村产业与文化融合发展,彰显中国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担当。
撰文 | 林欣仪 邓维
图片 | 北理珠与理同新实践团
审核 | 北理珠中美国际学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邓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