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茂名8月22日讯(通讯员 黄艺琳,徐婷思)拂晓穿行古巷,镜头聚焦烟火。近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光影文萃实践团深入广东省茂名市街头巷尾,开展为期三天的本土美食文化寻访活动。团队以影像为主要载体,系统记录陈皮卤味、艾草糍粑、砂锅米线等十余种当地特色美食的制作技艺与文化内涵,用青春力量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留存珍贵档案。
寻味:古法匠心唤醒晨光
实践团首站探访深藏骑楼旧巷的传统卤味作坊。九口陈年陶瓮中,翻滚着以十年新会陈皮为魂的琥珀卤汤。镜头捕捉下老师傅精准掌控火候、捞出骨酥肉离的陈皮鸡翅的瞬间,浓郁的香气与新会陈皮的独特甘醇交融,成为学子们舌尖难忘的“朝阳暖意”。
▲图为高州陈皮鸡翅
街角豆香坊,六层竹蒸笼氤氲着米香。籼米糯米浆蒸出的玉色粉皮,包裹脆嫩豆芽,淋上新鲜炸制的花生油与蒜蓉酱油,一碗地道的豆芽粉便承载起茂名人的清晨。竹刀翻飞间,粉皮包裹豆芽;矮凳方桌旁,食客嗦粉声此起彼伏,构成了生动的晨间市井图。
▲图为高州豆芽粉
守艺:石臼铜锅里的时光印记
晨光漫过骑楼时,海鸥饭店的铁灶已腾起白雾。米浆在竹篾上舒展成薄如蝉翼的粉皮,裹进焯水后的鸭肠 —— 那肠须经老汤慢卤,带着八角与桂皮的温厚,又透着鸭油的清腴。竹筷挑起的瞬间,粉皮颤巍巍坠下,裹着的酱汁在瓷盘洇开琥珀色的晕。牙齿轻咬,粉皮的滑嫩与鸭肠的弹脆撞个满怀,卤汁的咸鲜混着米香漫过舌尖,像极了老街巷弄里,代代相传的烟火余温。这碗鸭肠粉,是高州人用耐心熬煮的清晨,也是市井里藏不住的味觉情书。
▲图为高州鸭肠粉
华清牛杂店的三米铜锅气势磅礴。每日现捕的野生东风螺与深山沙姜在筒骨汤底中翻滚,鲜香四溢。一旁的石臼内,晒足的指天椒正被舂成艳红椒末,臼壁的岁月凹痕无声诉说着技艺的传承。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茂名美食的精髓不仅在于配方,更在于那份日复一日的坚守。
▲图为高州牛杂
焕新:传承中的时代脉动
守艺人的执念
凉粉草作坊里,传承人正用山泉熬煮浮山岭南坡的草株。武火急沸时翠色翻涌如浪,转文火慢凝,琥珀色的草汁渐渐凝结成颤巍巍的冻膏。斑驳墙面上悬挂的祖传铜秤,秤盘里堆着按“钱两”计量的配料——三钱野蜂蜜、二钱桂圆干,连阳光透过窗棂投在秤杆上的光斑都仿佛带着岁月的重量。
▲图为高州凉粉草
焕新者的巧思
砂锅米线摊前,双层陶罐在灶台上氤氲着热气。乳白的骨汤中沉浮着金黄的沙虫干,这是电白港凌晨捕捞后经三伏天晒制的海味精华。红陶复刻砂锅里,米线如波浪般舒展,在沸腾的汤中轻轻摇曳。年轻店主手持长筷,将米线轻轻挑起,透亮的线条在晨光中泛着光泽。食客们围坐小桌前,瓷勺轻搅间,沙虫的鲜甜与骨汤的醇厚交融升腾。蒸汽模糊了手机镜头,却让这份传统滋味更加真实可感——改良的陶罐既延续了砂锅的烟火气,又让古早味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图为高州砂锅米线
掌勺人的秘诀
"嗤——"蒜末在滚烫砂锅壁炸开辛香,58岁的黄师傅单手持煲离火,茄肉在余温中化作绸缎。实践团特写镜头下,他三十年练就的“一勺准”绝活清晰呈现:盐粒洒落如雪,酱汁收汁至玛瑙色,每个动作都精准如钟表齿轮。光倏然窜起半尺,铁勺沿锅壁急旋的刹那,蒜末雪片般洒落。滚烫的砂锅离火时,蒜粒在余温中迸出辛香白雾。老师傅以蕉叶托住煲底,油亮的茄肉随热气微微颤动,酱汁在烛光下泛起玛瑙光泽。
食客们接过砂锅,竹筷轻压茄肉即化开丝绸般的纹路。三十年岁月沉淀的秘方,此刻化作筷尖下毫无抵抗的绵软。灶台边缘堆积的盐粒在火光中闪烁,与砂锅内仍在咕嘟的气泡共奏着夜曲——这方寸灶台间,猛火与余温的辩证,盐杀与手剁的匠心,终在时光熬煮中凝成永恒滋味。
▲图为高州茄子煲
烟火:山海交融的滋味长卷
寻访足迹延伸至高垌镇的街头。骑楼下阵列的酸野陶缸,青芒、杨桃、番石榴经古法盐渍脱涩,浸润酸辣汁后焕发透亮光泽,成为激活味蕾的街头风景。
饱满的薯块带着泥土的微腥,在石磨里被研磨成乳白中透着嫣红的浆,滤去粗渣后,便有了绵密如脂的基底。老油坊的菜籽油烧至冒起细泡,勺舀的薯浆在热油中渐渐鼓胀,边缘先泛起金圈,随后通体染上琥珀般的酥黄,像被阳光吻透的琥珀。
掰开时,咔嚓一声脆响里藏着玄机 —— 内里裹着的馅料正冒着热气:虾米是从附近海港收来的新货,经阳光晒得通体泛红,嚼起来带着海洋的咸鲜;木耳则采自深山,泡发后吸足了骨汤的醇厚,与虾米的鲜在齿间交织。牙齿破开酥脆外壳的瞬间,薯肉的清甜、油脂的焦香与馅料的山海之味轰然相遇,仿佛把高州的田埂与浪涛都嚼进了嘴里。
▲图为高州薯包籺
晨露未晞时,高州的老妪已在灶台前忙碌。草木灰滤出的清浆泛着琥珀光,与新碾的小米粉缠绵相拥,指尖翻飞间,面团渐生韧性。竹蒸笼腾起的白雾里,藏着岭南乡野的密码 —— 碱水的微涩唤醒了米香的醇厚,绵密肌理间还裹着花生碎与椰丝的甜润。揭开笼盖的刹那,热气裹挟着草木的清苦与谷物的甘甜漫出来,像极了外婆袖口的味道,朴素却勾着几代人的乡愁。这枚灰水小米籺,是时光泡软的记忆,也是高州人用草木与谷物写就的生活诗行。
▲图为高州灰水小米籺
“从陈皮卤汤的百年醇香,到捶打艾草的深沉回响,每一次快门按下,都是与城市记忆的郑重对话。”实践团成员感慨。茂名的巷陌烟火,不仅滋养着一方水土,更凝结着深厚的文化基因与匠人精神。
本次茂名之行,光影文萃实践团用近千分钟影像素材和详实文字,系统记录了十多项本土美食技艺。他们以青春视角探寻食物背后的故事,感知守艺人的执着、焕新者的智慧。这些珍贵的影像档案,不仅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提供了重要素材,更搭建起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镜头所录,是舌尖上的乡愁;光影所系,是文化根脉的生生不息。实践团表示,后续将不断宣传,让茂名独特的饮食文化及其承载的匠心精神,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许程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