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籽相拥盐城:南师泰院学子探寻新疆美食里的民族交融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22 12:0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田玉江   阅读 6.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永巴郡新疆清真菜”馆大学生云报8月22日讯(通讯员 丁力)为深入观察民族饮食文化在跨地域流动中的传承与创新,探究其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独特作用,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石榴”志愿队于7月31日走进江苏省盐城市“永巴郡新疆清真菜”馆,开展主题为“石榴同心·民族同行”的社会实践活动。队员曹子涵、杨涵通过深度访谈经营者与店员、沉浸式体验特色餐饮,完成了一次对民族文化“活态传承”的生动调研。

▲图为“永巴郡新疆清真菜”馆 曹子涵 杨涵 供图

实践过程脉络清晰,层层深入。志愿队员首先对餐馆经营者及维吾尔族店员进行了系统访谈,细致了解其创业历程、菜品特色及文化坚守;随后亲身体验了抓饭(“波罗”)、烤包子、馕、曲曲儿及烤羊肉串等新疆传统美食的制作与风味,直观感知其食材选用与烹饪智慧;同时面向餐馆顾客与周边居民展开问卷调查,广泛收集内地消费者对新疆饮食文化的认知与接纳度信息。

▲图为志愿者与餐馆经营者合影 曹子涵 杨涵 供图

实地调研揭示出新疆餐饮作为民族文化载体所展现的核心价值维度,餐馆成为维吾尔族生活美学的重要展示平台。从囊括羊肉、洋葱、孜然独特配方的地道美食,到囊坑烤制、手抓进食的传统技艺,新疆特色通过日常餐饮完成了从“陌生”到“熟悉”的内地化普及。店内装饰的民族花纹挂毯、萦绕的维吾尔音乐及服务员的民族服饰,更将文化符号自然融入消费场景,使餐馆成为民族文化“生活化传播”的高效平台。

▲图为民族花纹展示 曹子涵 杨涵 供图

对新疆同胞而言,特色餐饮是其立足内地的重要生计依托。经营者凭借差异化优势,以小成本创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赢得空间,部分成功者已实现增开分店、拓展外卖的业务升级。餐馆运营同时带动关联就业,形成涵盖食材采购(部分坚持从新疆原产地购入)、烹饪加工、餐饮服务的小型“产业链”,惠及同乡与本地员工群体。

▲图为志愿者正在与店员交流 曹子涵 杨涵 供图

餐馆作为开放的公共空间,有效消融了认知壁垒。内地居民通过与店员的交流,增进了对维吾尔族的理解;经营者则通过微调口味(减油降辣)兼顾本地偏好与风味核心。这种“适应—接纳”的双向互动,以美食为共同语言,拉近了距离,构建起包容的良性循环。

▲图为厨师正在制作传统美食 曹子涵 杨涵 供图

实践中团队成员观察到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智慧应对。多数新疆餐馆以“正宗风味”为差异化核心,避免同质竞争。为拓展客源,经营者积极引入线上推广、外卖服务,并创新推出“套餐”与“融合菜品”,降低消费门槛以吸引更广泛人群。

▲图为志愿者正在采访店员 曹子涵 杨涵 供图

团队成员采访了一位维吾尔族店员的经历。她坦言汉语初学的艰难历程:早期靠纸笔辅助点单,后借助外卖软件勤学发音,主动与顾客交流积累,三年苦功终能流畅服务,其成长轨迹正是文化适应与交流的鲜活注脚。团队成员还采访了解到,来自新疆昌吉的店主马大哥,在盐城经营近十年。他坚持在节日制作抓饭、馓子并邀请同乡与熟客分享,使小店成为维系乡情、传播文化的温馨据点。

▲图为志愿者们与店员合影 曹子涵 杨涵 供图

此次“红石榴”志愿队的盐城之行深刻揭示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正蕴藏于这份跨越山河的烟火传承之中。新疆清真菜馆里的美食,不仅是游子乡愁的慰藉,更是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纽带。(撰稿:丁力 供图:曹子涵 杨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田玉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0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