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保学院调研队赴高台县红色文化非遗融合教育研学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
8月5日,为弘扬红色精神、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保学院赴高台县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调研队来到高台县红色文化非遗融合教育研学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本次实践通过“红色教育+非遗体验”的方式,让队员们在实地体验中感受革命精神,领略传统手工艺魅力。
一、基地简介与背景
高台县红色文化非遗融合教育研学实践基地由返乡创业者陈志打造,其父陈大玥是高台县寨子村的“农民书法家”,四十多年坚持毛体书法创作,被称为“老兵”“老党员”“农民书法家”。陈志传承父亲热爱传统文化的初心,挖掘红色文化艺术,创办红色文化艺术发展公司,将毛体书法与剪纸等非遗技艺结合,开发红色主题艺术产品。基地集非遗展示、体验和研学教育于一体,旨在让研学者在动手实践中传承技艺、感悟红色文化。
此外,为了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和自我营生,基地依托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了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设有烙画葫芦、剪纸、麦秆画、刺绣、中国结编制等十三间非遗创业工坊。残疾人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非遗手工艺品,作品通过直播平台销售,既确保了他们的稳定就业,又增加了收入。据基地负责人陈志介绍,产业园已开展残疾人手工技能培训一百多期,培训残疾人三千多人次,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12人,带动就业46人。县上依托红色文化非遗就业教育融合研学基地等平台,建立了“培训—创业—就业”循环模式,扶持了多个残疾人文化创意基地和示范基地,安置残疾人就业58人。
二、非遗体验增添实践趣味
在实践基地,队员们依次走进多个手工坊,亲手体验非遗项目,包括烙画葫芦、剪纸、麦秆画、绒绣刺绣、串珠编织、布艺制作、书法练习等。基地同时提供书画装裱、发绣、绒绣、中国结编制等体验项目。队员们在非遗老师的指导下认真聆听制作要领,动手感受材料的质感与工艺的精妙,一件件作品承载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红色教育唤醒初心
在非遗课堂中,基地通过红色主题的绒绣和书法作品深化革命传统教育。绒绣作品中有以《血战高台》《遵义会议》等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革命画面,毛笔书法则临写《为人民服务》等经典红色语录。陈志团队将父亲陈大玥的毛体书法与剪纸结合,创作出富有红色文化气息的艺术品;陈大玥四十多年临习毛体书法,他的作品被广泛用于校园校名、报头和红色展馆,形成独特的红色艺术风格。通过观看这些融入红色故事的非遗作品,队员们在欣赏技艺之美的同时,更直观地了解了革命历史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四、多元科普提升综合素养
在每个体验工坊,老师不仅带领队员们参观作品,更从技艺渊源、制作流程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讲解。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工坊内,几十名学员在老师指导下制作烙画葫芦、剪纸、麦秆画、刺绣、中国结等工艺,教师耐心地展示每一道工序,介绍每种技艺背后的历史和故事,尤其突出这些技艺与红色文化的结合。通过老师的讲解与互动,队员们不仅掌握了基本技法,还对非遗传统的价值和红色文化的传承有了更深的认识。
结语
通过一天的研学实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保学院调研队员深入体验了高台县红色文化非遗融合教育研学实践基地的丰富内涵,既在非遗体验中学会尊重与传承传统技艺,又在红色教育中汲取信仰力量。大家纷纷表示,将把这种结合专业所学与爱国情怀的实践体悟带回校园,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弘扬红色基因,积极参与非遗保护,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通讯员:王宸 张蕊 张舜 殷璐 编辑:陈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