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河南大学校歌的旋律响起,一种深沉而磅礴的力量便自心底涌起。“嵩岳苍苍,河水泱泱”,不仅是山河的咏叹,更是一所大学穿越烽火、屹立不倒的精神肖像。它诞生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却以文明的回响,照亮一代代河大人前行的长路。
1938年,华北沦陷,山河破碎。河南大学师生一千余人背负书卷、仪器,踏上了南迁流离之路。自开封至南阳,再转徙至嵩县潭头——一个藏在深山中的小镇。一路烽烟,数度辗转,办学经费极度拮据,连年的旱灾、蝗灾更使民生凋敝。就是在这样的艰难时世中,校长王广庆竭力维系弦歌不辍,而文学院院长嵇文甫先生,则以笔为戈,试图唤醒知识人于危局中的担当。
嵇文甫先生曾在《全面抗战中知识分子能贡献些什么》中疾呼:“凡是一个国民,都应该尽其所有,报效国家。”他深知,战火中的大学不仅要有“投笔从戎”的壮烈,更应有“推进民众工作”的坚韧。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1940年,他写下了这首仅有53字却字字千钧的校歌歌词。
歌词虽短,气象恢宏。它融汇经典,以“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精神底色,以“民主是式,科学允张”为理想高标。在陈梓北老师谱写的铿锵旋律中,校歌成为一团精神的火焰,迅速传遍潭头山乡。它不只是一首歌,它是宣言,是信仰,是河大师生在闭塞贫瘠的土地上依然坚持文化抗战、教育救国的铮铮誓言。
歌声所至,行动随之。师生们不仅严谨治学,更走出书斋,投身于潭头的建设之中:开办医院、创立中小学、推广农业技术、普及民众教育……他们将大学的理想播种在豫西的土壤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猗欤吾校永无疆”的深刻内涵——大学的疆界,不在围墙之内,而在文明所及之处。
时光荏苒,校歌未曾老去。它从战火中走来,承载着一所大学的初心与坚守,也记录下一个民族的不屈与昂扬。它提醒着我们:大学之大,不仅在学问,更在精神;校歌之美,不仅在旋律,更在那一脉相承、永不断绝的文化使命。
今日,我们仍歌其词、咏其志。因为它早已超越音乐,成为河南大学的精神密码,在一代代河大学子心中生根发芽,伴他们走向更远的地方,见证下一个百年风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秦毓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