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通,则民心通;文化兴,则乡村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征程中,普通话正以其独特的纽带作用,架起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桥梁。在这场语言与乡村的美丽邂逅中,广大学子以青春之我筑梦乡村未来,用标准语言赋能振兴之路。2025年暑期,山西大学文学院推普实践队来到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以专业为笔,以热情为墨,以语言为媒,在清徐大地上书写着“语同音、心相通、业共兴”的动人篇章,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文化动能。
(一)探访清徐语情,解析语言现状
清徐县作为山西省太原市的南大门,有“醋都葡乡”的雅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农业和特色产业发达。受晋语方言影响,当地居民语言使用呈现明显城乡和代际差异:县城及周边地区青壮年普遍具备普通话交流能力,而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老年群体仍以方言为主要交际工具。同时由于地域文化和语言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当地居民在日常交流中依旧以方言为主,普通话使用率相对较低。此外,在学校教育的普及下,学生和年轻一代普通话水平较好,然一旦处于家庭和社交场合时,他们仍然习惯使用方言。近年来,随着电商直播、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兴起,商户和基层工作人员等对普通话的学习需求显著增加,但存在着系统性语言培训资源不足等问题。
(二)撷取语言力量,启迪童真梦想
在初步了解当地的语言文字使用现状后,7月28日,山西大学文学院推普实践队来到清徐县清源镇清源路社区,以“童声同语,筑梦未来”为主题,立足“理论讲解+趣味互动”的双轨模式,为社区孩童带来沉浸式语言学习体验。推普队员结合专业优势,用富有感染力的表达讲解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重要性,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使用与推广普通话的意义,悄然拉近了与这门通用语言的距离。之后队员又通过“方言vs普通话抢答”、“绕口令大挑战”、“词语妙接龙”等多种游戏,使孩子们对普通话使用的认知从“要我说”转变为“我要说”,让“说好普通话,沟通无障碍”的种子在童心扎根。
▲图为推普队员在清源路社区组织小学生进行推普趣味游戏
▲图为推普队员同社区小学生在清源路社区合影
(三)细听乡土民声,深耕宣讲调查
8月11日,针对当地居民倾向使用方言、中老年群体普通话基础薄弱等实际问题,实践队切换“走访宣讲+问卷调查”模式,切实了解当地居民普通话使用状况和需求。队员们走访了当地商户,了解他们交易场景中普通话使用情况,耐心解答疑问并解惑。随后,推普队员借助宣传手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居民进行了面对面的宣讲,从法律政策、教育发展、就业机会、日常生活等多个维度,介绍了国家推广普通话的举措和成效。近距离的沟通使居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普通话的实用价值,有效提升了他们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主动性。此外,为深入了解当地语言文字使用现状,实践队精心组织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涵盖了居民的普通话水平、使用习惯以及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语言文字的需求等多个方面。填写过程中,队员们耐心指导,与居民积极交流,无论是帮助纠正发音还是解答日常语言应用问题,都精细入微,让推普真正落到实处。
▲图为推普队员借助普通话宣传册向居民进行宣讲
▲图为推普队员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四)坚守语润初心,助力乡村未来
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绝非可有可无的“附加题”,而是打通城乡沟通壁垒、激活乡土发展动能的“关键拼图”。从点燃孩童语言热情,到提升基层群众普通话意识;从趣味互动播撒种子,到深入实际解决难题,山西大学文学院推普队用脚步丈量乡土,用行动诠释担当。推普工作从来不是“一劳永逸”的短期任务,而是需要代代接力、久久为功的长期事业。纵使未来会有不同推普队伍接续踏上这片土地,变化的是脸庞与方法,不变的却始终是那份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赤诚。这份“以语润乡、以言兴村”的使命,终将在一次又一次的接续奋斗中,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语言力量”。
▲图为山西大学文学院推普队合影
文字来源:李飞帆 方颖 郝俊妮
图片来源:梁欣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郝俊妮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