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承志 青助农兴 | 石浦鱼灯,薪火相传

发布时间:2025-08-22 00:5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孙晨堉   阅读 4.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2025年的夏天,中国农业大学“乡韵绘彩产业,文化赋能振兴”社会实践小队来到了中国渔文化的发源地宁波象山石浦镇,对鱼灯文化进行调研活动。这次实践活动,乡村文化与农大的学生通过鱼灯连结在了一起,让青春力量在农大百廿校庆之际注入乡村振兴,让青年学子将论文书写到祖国大地上。

守艺半世 灯传千秋

石浦古镇的鱼艺馆内,二十余盏手工鱼灯悬在梁间,静静诉说着关于传承的故事。600余年的历史沉淀,在宁波市级非遗鱼灯制作技艺传承人包基勤的指尖流转,化作栩栩如生的海洋精灵。从孩童时把玩鱼灯的懵懂,到如今五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他用匠心默默守护着这份承载渔文化情愫的记忆。

▲图为包基勤老先生接受小队成员采访

石浦,这座与海共生的渔港古镇,节庆的喧嚣中总少不了鱼灯的身影。“从小对这些灯的印象就比较深。”包基勤的记忆里,每逢大节庆,悬挂的鱼灯便是童年最亮的光。那时家家户户都亲手制作鱼灯,供孩子嬉戏,不会做的便邻里相授,简单的手艺里藏着的是浓浓的渔家烟火气。

天生喜欢美术与手工的他,渐渐迷上了这门技艺。从模仿到创新,从粗糙到精致;岁月在指尖打磨出巧思,也沉淀出他的执着。“一开始只是做给亲戚朋友,没想到越做越停不下来。”五十年光阴流转,当初的少年早已鬓染霜华,手中的鱼灯却越发鲜活。包老自豪地说,他的鱼灯不仅点亮了石浦的街巷,更引来了远方的青睐-新疆不远万里的邀约、海南商家如获至宝的评价……..毫不吝啬的认可,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初心。

临结束前,包老看着我们,眼底满是欣慰。“越来越多大学生来拍视频、做访谈,有的还拿了全国一等奖,这就是希望。谈及对未来传承人们的寄语,他语气恳切而又坚定:“我作为传承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把鱼灯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要多多帮我宣传鱼灯啊!”

乡村振兴 政府经验

“渔灯薪传”小队为了响应中央号文件“文旅深度融会”政策的号召,经石浦镇团委牵线,今日走进石浦镇人民政府,与宣传办和旅游办的老师们交流访谈,深切感受到了石浦政府对鱼灯文化的重视和支持。

“鱼灯作为我们当地的重要非遗文化,早早便取得了区域及国家的非遗认证与保护”政府工作人员这样向我们介绍。此次采访活动,让我们深入了解到了石浦镇政府的文化工作。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鱼灯发展的社会困境与未来发展方向。小队成员们坚定了乡村振兴的信念坚守爱农情怀,在百甘校庆之际,为乡村现代化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图为石浦政府工作人员接受采访

烟火底色 鱼灯新展

石浦镇被CCTV称为“活着的古渔镇”,三面环海,拥有800公里的海岸线。国家中心渔港内万艘渔船静泊、石浦老街明清商号林立,元宵鱼灯巡游、渔家祭典让非遗文化在烟火气中代代相传。鱼面弹韧、黄鱼鲜嫩、蛏子饱满、鱼丸爽口,这座鱼光之城富有烟火气。

石浦鱼灯,以历史为基,承载六百年岁月风华;以传承为要,渔家精神代代赓续。鱼灯一直在古城亮着,从古至今,见证着石浦从古朴封闭的渔村走向执闹非凡的旅游胜地的不易,诉说着民俗文化代代相传的故事。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生活中,石浦鱼灯以其与众不同的魅力,为心浮气躁的旅人们打开了一扇窗:通往沉静的、安宁的、 古朴的渔家文化。

▲图为实践小队在渔文化馆合照

用鱼灯点亮不灭心火,用传承赓续民俗未来!七日里,我们深探石浦鱼灯,理透历史脉络与濒危记忆,记下传承的真实模样。看'文化+旅游/文创/电商”融合的可能与待解的难题,思考政策与市场的衔接,试着提出“轻量化改造+数字化传播+校地协格同“的思路。结合农大背景,推报告里建议育青年传承人,产学研合作。借纪录片、报告和推送,让更多人看见这片东海光影的魅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晨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