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至8月10日,中南大学56度中南新疆昭苏支教团队深入支教点周边二十余户家庭开展家访,聚焦儿童居家学习状态与家庭教育生态,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加强家校联系,为精准支教夯实基础。在走访中,支教团队看到了孩子们在求学路上所面临的重重现实阻碍。在乡政府的积极介入下,本次家访活动为部分家庭带来了解决问题的曙光。
家访过程中,支教队员们穿行于广袤的草原与蜿蜒的乡间小路,走进了一户户学生家庭。他们感受到的是家长们普遍对教育改变生活的坚定信念。“我们吃够了没文化的苦,再难也要让孩子读书上学”,这是绝大多数家长向支教老师吐露的心声。然而,高昂的教育热情与骨感的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
支教团发现,虽然愿望美好,但学生们普遍缺乏基本的学习环境和资源。许多家庭没有适合书写的书桌,孩子们只能在炕上或小凳上趴着写作业;家庭照明条件差,影响视力;课外书籍极度匮乏,获取网络教育资源更是奢望。这些硬件条件的缺失,严重制约了孩子们课后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其间,部分特殊孩童的境遇引人深思,江阿努尔·阿吾汗巴义与巴合拉·巴特尔拜的故事尤为牵动人心。
家访前,团队便听闻江阿努尔家中有一同龄仅差两月的姐姐,这般罕见的年龄差令众人存疑。抵其家中,初见江阿努尔依偎在“母亲”身侧时,这位“母亲”缄口不言,神色间难掩顾虑。团队成员艾柯代察其隐忧,与易磊默契配合,由易磊带江阿努尔外出,为“母亲”创造倾诉契机,终得这位“母亲”倾诉:江阿努尔与姐姐半岁时痛失双亲,为姨妈所收养。姨妈原已育有三女,两个孩子的到来让五口之家增至七口,本就拮据的生活愈发艰难。近年家中白事频仍,操办耗费巨大,不得不变卖牛羊与土地,收入来源日渐枯竭。即便困厄至此,这位伟大的姨妈从未放弃两个孩子。她曾为姐弟申请低保,却因家中唯一的不稳定收入来源——一辆货车而无法通过低保资格审核,使基本生活保障陷入僵局。家访中,她掷地有声:“只要孩子愿学,我倾尽所有也要供他们读书。”
值得关注的是,针对江阿努尔家的实际情况,察汗乌苏乡村委会已明确告知,待家中卡车相关事宜解决后,江阿努尔可前往自身户籍所属村委会申请低保,具体将由其户籍所在村进行研判办理,家人对此流程已明晰。
更令人揪心的是,在另一户,一位笑容甜美的女孩巴合拉·巴特尔拜两岁时腿部曾遭受大面积严重烧伤,行动不便。同年其父腿骨骨折失去工作,大笔医疗支出使家庭生计陷入寒冬,负债累累。后续小女孩康复治疗需要持续投入,但家庭却因不了解政策与申请流程复杂,尚未为她办理残疾证,错过了本可享有的政策帮扶与补贴。
巴合拉的情况也备受团队关注。目前,巴合拉已享受低保政策,而关于其残疾证办理事宜,支教团队已与残联完成对接。按照流程,巴合拉需先到乡残联领取申请表,再前往昭苏县残联进行伤情鉴定,证书办理结果由县残联最终决定。为便利家庭,乡残联已向县残联沟通协调下乡入户鉴定的可能性,待有回复后,将由乡残联直接与巴合拉家人联系跟进。
这些困顿中的坚守与政策衔接的推进,让支教团队深为动容,更添对这些家庭的敬佩与关切。“这些实例让我们心情非常沉重。孩子们渴望学习的眼神和家长们的无奈,深深地触动了我们。”支教团负责人易磊表示,“我们意识到,除了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孩子们的真实困境更需要被看见、被关注。”
此外,乡政府还与支教团共同探讨如何改善孩子们的学习环境,计划联合社区、学校及社会力量,发起“小小书桌”等微公益项目,争取为极端困难的家庭提供最基本的学习桌椅和护眼台灯。
此次家访行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家校沟通,更成为撬动社会资源、激活基层治理效能的一个支点。它映照出乡村教育发展中的真实挑战,也展现了当社会力量与基层政府携手时所能带来的温暖与改变。支教团的同学们表示,他们将继续关注这些家庭的后续发展,并呼吁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偏远地区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共同为孩子们铺就一条更为平坦的求学之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敦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