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1日讯(通讯员韦汶静 石诗琪)晨光熹微中,南宁城隍庙的飞檐上,一对灰塑狮子的鬃毛正悄然剥落。这些凝结着岭南工匠百年智慧的建筑纹饰,如何在城市化浪潮中延续生命力?2025年7月2日至4日,广西师范大学“塑忆邕韵”灰塑调研团队抵达南宁“三街两巷”,开展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旨在以科学视角探寻灰塑保护与传承的“破局之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灰塑。
调研首日,团队成员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了城隍庙、新会书院、骑楼博物馆以及南宁三街两巷周边的王阳明展览馆、水街里等具有代表性,更涵盖了不同保护状态下的灰塑样本作为重点调研地点。团队精心设计了视频拍摄脚本,详细规划了不同灰塑场景的拍摄角度和时长。同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路人,团队设计了差异化的采访问题,以期获得更全面的社会认知数据。
次日,在实地考察城隍庙、新会书院、骑楼博物馆三地后,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灰塑保护的紧迫性。调研首站,团队来到了始建于宋代的城隍庙内,令人欣慰的是,由于有专门的文物保护人员定期维护,屋檐下色彩斑斓的灰塑人物与花鸟图案保存相对完好,使得城隍庙的灰塑仅有个别部位存在轻微褪色。
图为城隍庙内灰塑
紧接着,团队来到了民国建筑新会书院,这里的灰塑状况与城隍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团队成员注意到,由于地处潮湿环境,部分灰塑已出现明显的颜料剥落和霉变问题。坐落于书院旁边的骑楼博物馆其建筑外檐灰塑装饰的纹样风格及现存保护状态同新会书院呈现出高度相似性。
图为新会书院灰塑
调研的最后一天,团队将目光投向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三街两巷作为南宁的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和灵魂。团队成员穿梭在古老的街巷中,目光不停地在各个建筑的屋檐上搜寻着灰塑的身影。这里的灰塑分布呈现出独特的"市井美学"——从民居门楣到商铺招牌,都可窥见灰塑元素的影子,但又零散无序。
在调研结束后,通过收集、整理路人的采访数据,团队成员更清晰地认识到灰塑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是不可替代的,不能让这一古老艺术在岁月的长河中悄然消逝,而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为它注入新的活力。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灰塑保护的投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古老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同时,要加强对灰塑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培养,建立专业的人才队伍,让这一古老技艺得以延续。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到灰塑保护中来,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活动,提高公众对灰塑文化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
图为团队成员合照
此次广西师范大学“塑忆邕韵”灰塑调研团队的实地考察,为灰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当夕阳为城隍庙的灰塑镀上金边,“塑忆邕韵”团队的调研暂告段落,但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远未终止。团队表示,将根据这次调研的结果,撰写详细的调研报告,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呼吁更多的人关注灰塑文化,共同为保护和传承这一岭南传统艺术贡献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子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