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忆邕韵队开展暑期调研 探邕城传统灰塑传承现状

发布时间:2025-08-21 22:2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石诗琪 韦汶静   阅读 3.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1日讯(通讯员 石诗琪 韦汶静)暑期伊始,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塑忆邕韵队”聚焦南宁地区灰塑文化,开启了为期三天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队员们通过实地走访与深度分析,深入探究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在当代城市中的留存状况。

7 月 2 日,团队全力推进调研前期筹备工作。为保障调研的针对性与全面性,队员们对南宁多地的历史背景、灰塑留存可能性展开综合评估,最终选定三街两巷周边区域作为核心调研点。与此同时,团队精心打磨视频拍摄脚本,并针对不同年龄段路人设计差异化采访问题,为实地调研的顺利推进筑牢基础。

图为城隍庙的灰塑。谢心怡 供图

7 月 3 日,团队先后走访城隍庙、新会书院和骑楼文物博物馆。经过细致的观察,队员们发现三处灰塑的保存状态差异明显:城隍庙的灰塑因有专业文物保护人员定期维护,整体保存状况最佳,仅个别存在轻微褪色;新会书院受周边高湿度环境影响,部分灰塑出现受潮现象,保存状态稍逊一筹;骑楼文物博物馆的灰塑图样与保存现状则与新会书院大致相同。队员石诗琪坦言,这是她首次深入了解并亲身接触到如此精美的雕塑。在随机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 “知道这些屋顶的装饰很漂亮,但不清楚这个是灰塑”,这一现象折射出传统工艺在大众认知中的模糊性以及传播层面存在的局限性。

图为新会书院的灰塑。谢心怡 供图

7 月 4 日,团队将调研范围从南宁三街两巷拓展至周边的王阳明展览馆、水街里等地。调研结果显示,灰塑在该区域分布较为广泛,涵盖民居、店铺、公共区域等多种场景,但存在 “分布零散、缺乏规律” 的问题。各灰塑点位间距较远,未形成集中展示区域,难以让公众充分感受灰塑文化的整体魅力。

图为骑楼文化博物馆的灰塑狮子。谢心怡 供图

综合三天的调研情况,团队发现南宁地区灰塑留存数量较为可观,但在保护与传承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一方面,专业维护对灰塑保存意义重大,系统的保护机制能够有效延长灰塑寿命并维持其外形美观;另一方面,灰塑的分布缺乏系统性规划,特别是在三街两巷这类文化旅游区域,未能形成集中的文化传播载体,这不仅影响公众对灰塑的认知,也不利于深度挖掘其文化价值。

塑忆邕韵队的队员们表示,后续将持续整理调研数据,形成完整报告,力求让灰塑这一承载邕城记忆的传统工艺,在专业保护与创新传播中不断焕发活力,真正成为 “邕韵”的鲜活注脚。

图为团队成员在城隍庙前的合影。何江瑜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子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