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建设,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近日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禾实践队前往湛江市遂溪县杨柑镇布政村。由布政村党支部书记陈国雄(陈书记)带领队员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探寻布政村以红色基因赋能火龙果种植产业发展,以党建引领凝聚振兴合力的致富密码。
布政村是遂溪县杨柑镇重要的农业文旅融合示范村,省道S374线穿村而过,距兰海高速洋青出口13公里,交通便利。
作为红色文化承载地,村内设有东埇红色教育基地。其火龙果特色产业成效显著:2006年率先试种1000亩红心火龙果,后带动全镇建成3万亩产业园,获“火龙果之乡”称号,现为省“一村一品”专业村。近年沉心发展文旅观光路线,打造火龙果乐园,正推进二期建设,以党建引领延长产业链,走出乡村振兴路。
产业振兴:科技赋能甜蜜蜕变
踏入布政村火龙果种植基地,连片的火龙果田一望无际,万亩的种植面积只占杨柑镇火龙果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规模效应尽显。阳光下,翠绿的枝条间点缀着饱满的果实,一派丰收景象。
据了解,这里年均亩产超8000斤,按平均收购价3元/斤计算,年产值达2.4亿元。
此外,科技的身影在基地随处可见。自动化打药机、洗果机、自动分拣机高效运转,不仅提升了果实品质,还降低人工成本30%。
“村里独特的‘灯光秀’LED补光系统,延长了火龙果光合作用时间,让年采摘批次从6次增至10-12次,增产30%;冷库的建成实现了错峰上市,使利润提升20%。这些科技手段的应用,让传统种植迈向智慧农业新阶段。”踩着泥土走遍田野,陈书记俯身靠近,指尖轻触仍在生长的火龙果,目光中关切尽显,随后转头向同行的团队成员,详细介绍起火龙果的生长规律与特性。
火龙果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布政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村集体经济通过土地流转收益、产业经营分红等方式持续增长;村民通过火龙果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在家门口工作增收的愿望。
团队成员徐慧萍表示,“布政村火龙果基地的规模让人震撼,科技融入种植各环节更令人惊叹。从自动化设备到“灯光秀”增产,再到深加工和多元销售,全链条发展让火龙果成了致富果,这样的产业模式太值得借鉴了!”
讲解员为团队讲述布政村燕窝果的营养价值。刘颖之供图
红色传承:激活振兴精神引擎
布政村东埇红色教育基地内,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展柜中,一把把锈迹斑斑的步枪静静陈列,枪身上的划痕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烽火岁月。展柜中的步枪,是从布政村参加过革命的老人家中的地板底下挖掘出来的,这正是布政村村民在艰苦岁月里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生动见证。
陈书记轻轻抚摸展柜,在讲解时感慨万千、有感而发:“很难想象,在这样一片宁静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如此激烈的战斗。”
团队队员张雅琪也在当天感悟中写道:“东埇红色教育基地不仅是历史记忆的载体,更为布政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是布政村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根基。”
陈书记分享传承布政村红色事迹的心得。刘颖之供图
融合共进:绘就振兴壮美画卷
特色产业与红色文化是布政村发展的亮丽名片,而党建引领则是让红色文化与产业发展深度交融的催化剂。团队与陈叔就基层党建、集体经济发展等议题开展访谈。
陈书记表示,布政村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契机,将党建引领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通过“头雁工程”激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中形成“党员带头、村民参与”的良好局面。
团队向布政村党支部书记陈国雄(陈叔)积极提问。刘颖之供图
在布政村火龙果种植产业迅猛发展的背后,党建引领实在太关键!
从最初整合资源扩大种植规模,到引入科技提升品质效益,再到搭建合作平台拓展产业链条,每一步都离不开党组织的统筹协调。党员带头试种新品种、带头学习新技术、带头参与市场对接,不仅给村民们吃下了定心丸,更凝聚起全村上下一起干的合力。
正是有了坚强的组织保障,红色文化才能与特色产业深度交融,让乡村振兴的路子走得更稳、更宽。
本次活动结束后合影留念。刘颖之供图
布政村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需要不断文化铸魂、产业夯基、党建聚力。未来,青禾实践队将聚焦“红色IP赋能农产品溢价”“党员联户深化产业协作”等方向,为布政村提供更具操作性的融合发展建议,助力这片红土地绘就更加绚丽的振兴画卷。
撰文 | 梁凤愉
图片 | 刘颖之
一审 | 李易谦
二审 | 郑福权
三审 | 朱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福权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