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大学“青春临沂·IT筑梦”志愿服务团队周末活动纪实(三)

发布时间:2025-08-21 21:3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白天昊,李玥林,刘倩楠   阅读 6.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1日讯(通讯员:刘倩楠,李玥林)近日,实践团队围绕郯城民歌“姐儿妞”开展专题文化调研。通过参观文化展馆系统了解其起源、艺术特色与传承现状,走访传承人记录传承故事并体验民歌演唱,最后整理素材并通过新媒体发布科普内容扩大文化影响力,助力民间文化传承。

上午8点,实践团队集中前往郯城县“姐儿妞”文化展馆,开展专题文化调研活动。郯城民歌“姐儿妞”是沂蒙地区民间艺术交融的产物,起源于古代郯城县,明清至今历经演变,是鲁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民间文化瑰宝。其创作蕴含着当地人民的情感记忆与生活智慧,既透露出浓郁乡土气息,又承载着对平等自主生活的渴望。

在展馆内,队员们系统参观了各类展品。展馆陈列的柳琴、唢呐等传统演出乐器,让大家直观了解到“姐儿妞”的伴奏形式。历史演出照片记录了不同时期的表演场景,从早年田间地头的即兴演唱到后来舞台演出的完整呈现。服饰道具则展示了表演者的传统装扮风格,包括绣花头巾、布鞋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细节。展馆负责人结合展品,详细讲解了“姐儿妞”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传说古代郯城一位乳名“妞”的富户女儿,因与长工相恋遭反对,创作72首凄婉小曲寄托相思,这些小曲经后人传唱成为“姐儿妞”的雏形。而在马陵山一带的战乱灾荒年代,百姓通过“唱门子”也就是唱民歌小调表达诉求,这种形式进一步推动了“姐儿妞”的发展,形成包含相思、劝诫、幽默等系列的民歌体系。负责人还介绍了其艺术特色,比如以“姐儿俺”为标志性唱词,采用徵调式和宫调式旋律,歌词以第一人称叙述爱情经历等。同时也提到当前传承人年龄偏大、年轻一代参与度低的传承困境。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姐儿妞展馆

下午2点,团队按计划走访当地“姐儿妞”文化传承人。在传承人居住的农家小院里,队员们与老人面对面交流。传承人讲述了自己的从艺经历,他自幼跟随长辈学唱,年轻时曾在村里丰收节等场合演出,至今仍能完整演唱《姐儿南园扣花针》《小五更》等经典曲目。他提到“姐儿妞”的传承难题,包括演出机会减少、学习周期长,掌握唱腔和表演需数年时间,以及年轻人因外出务工或兴趣不足不愿学等问题。交流过程中,队员们在传承人指导下体验了简易民歌学唱,跟着哼唱《卖饺子》中的“姐儿俺”唱段,模仿配合歌词内容的手部动作和步法,亲身感受其简练明快的旋律和生活化的表演风格。随后,传承人展示了珍藏的传统唱本,里面记录着《廉大嫂抗战》、《劝儿去当兵》等抗战时期的曲目。队员们用相机拍摄唱本内容,用录音笔记录了传承人演唱的经典片段,还收集了几段早年演出的视频资料。

图为团队成员学习乐器

晚上7点,团队返回支教点整理调研素材。队员们将白天拍摄的展馆展品、传承人表演的照片分类存档,剪辑展馆参观和访谈的视频片段,挑选出清晰的传统唱本图片。同时,根据收集的资料撰写文化科普文案,内容涵盖“姐儿妞”的起源传说,包括“一溜山根到泉头”的民谚典故,内容系列包含相思、劝诫等六大系列共约二百首曲目,艺术特色有男女对唱中的“白口”交互模式、衬词拖音营造的缠绵氛围,以及传承现状。这些文案通过团队新媒体账号发布,以扩大这一民间文化的影响力。整理工作持续到晚上10点,确保所有调研资料完整归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白天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0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