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石榴花开,籽籽同心”实践团:携人工智能,铸共同意识

发布时间:2025-08-21 21:2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袁述妘   阅读 5.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了增强人工智能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升民族认同感,7月至9月,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石榴花开,籽籽同心”实践团奔赴江苏各高校,聚焦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现状,深入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领域下大学生人工智能能力素养培育现状。

在这三个月里,实践团深入江苏多所高校展开实地调研,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来自不同院校、专业的多名大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实践团成员们耐心倾听每一位受访者的心声,仔细记录下他们对人工智能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合的真实感受。

                   图为团队成员与被采访者的访谈过程

在采访过程中,实践团了解到,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广泛且多样,已深度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了同学们学习的重要助手。当访谈渐入佳境,进入深度访谈后,小组成员发现人工智能不仅是解题写稿的“学习搭子”,更是大学生触摸民族文化脉络、探索民族议题的新窗口。有位学生表示自己通过人工智能了解到傣族“水的哲学”,感受到民俗文化的温度;另一名学生则说自己借助人工智能解析了壮族歌圩从传统对歌传情到现代民族文化交融的演变。

                   图为团队成员与被采访者的访谈过程

此外,调研团队共发放问卷548份,回收有效问卷525份,有效回收率为96%。选取了36名不同高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访谈,以深入了解他们对人工智能能力素养培育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看法和建议。调查数据显示,超过70%的学生愿意借助人工智能传播中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中近50%的学生表示非常赞同,同时,80%以上的学生认为虚拟仿真等人工智能能帮助更多人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然而当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领域下,面向大学生的人工智能能力素养培育也存在不少漏洞与缺陷。例如人工智能能力素养培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合度不高;学生对相关人工智能内容的接触和利用不足;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存在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引导、信息失真、误导等潜在风险;面向学生的培育体系与实践机会不足等诸多问题。

                   图为团队成员与被采访者的访谈过程

面对这些问题,苏科学子集思广益,与受访学生一起展开头脑风暴,提出了不少新颖的建议。例如开发民族文化主题的人工智能,生成图像、音频、短视频等富媒体资源,通过更具吸引力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关注与探索兴趣。又例如建立内容审核机制保障学生接触信息质量等。

图为团队成员与被采访者的访谈过程

该实践团的实践许产生了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方面,通过真实案例证明了人工智能在激活民族文化、增强青年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价值;另一方面,从青年视角出发提出的解决方案,既贴合大学生的认知习惯与技术需求,又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命题。更重要的是,实践过程本身就是一次生动的民族团结教育——来自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学生围绕民族文化与技术创新展开碰撞,在思想交流中深化了对“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理解,让“籽籽同心”从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

在这个暑假,“石榴花开,籽籽同心”宣讲团访学子探人工智能妙用,进校园凝共同体心;发问卷集创新灼见,汇众智筑团结根基,为高校开展更有针对性的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运用新技术深化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提供了宝贵的实证依据和思考方向。未来,宣讲团将继续携科技之火种,照亮多元文化交融之路,让“籽籽同心”的信念在新时代青年心中扎根怒放。(通讯员 韩妍蕾 袁述妘 王清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袁述妘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6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